清华博士生感受2010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高翔,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
6月27~7月1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高翔,作为中德科学中心选派的30名优秀青年博士研究生之一,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2010年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对很多参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而言,这可能是一生中唯一一次机会,和59位诺贝尔奖得主共聚一堂,讨论自己关心的话题。”高翔说。
中国青年报:能简单介绍一下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吗?
高翔:自1951年起,每年6月底7月初,来自各国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就聚集在德国波登湖畔的小镇林岛,与经过层层选拔的世界各地的博士研究生、青年科学家一起,探讨科学、理想和人生。
2010年林岛诺贝尔奖得主大会的主题是化学、物理和生命科学及医学。有5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600多位年轻科研工作者参加。由于大会规定,一名博士生只能参加一次会议,所以机会极其难得。除非若干年后,我们当中有人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参会。这就是传说中的“要么一生一次,要么一生N次”。
中国青年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高翔:第一场报告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报告人是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尤纳斯。有人问她如何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她回答说:“结婚当天我还在实验室工作。我先生在结婚仪式开始之前,打电话提醒我今天是结婚的日子,我才从实验室赶往仪式地点。”她对科学的执着深深感动了我,我也提醒自己做好心理准备,要成为一名真正出色的科学家,就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出牺牲,当然不一定是指家庭生活,但一定会牺牲掉很多休闲和娱乐时间。
中国青年报:你和哪些诺贝尔奖得主有过交流?
高翔:很多都交流过,主要集中在生物和化学领域。在去迈瑙岛的船上,我遇到了马丁·查尔菲,他因为发现并开发了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我想和他合影,他却说:“合影可以,但你必须向我提一个问题。”我没有提问,而是向他介绍了绿色荧光蛋白在我们这个领域的应用。他听后很高兴,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思路,说回去要好好总结一下绿色荧光蛋白的新用途,之后他欣然和我合影。
中国青年报:你和其他国家的青年科学家交流多吗?他们怎么看中国科学的发展?
高翔:我们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工作,然后开始讨论两国的文化、旅游和美食,呵呵。其实他们有很多人来过中国,对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和武汉比较感兴趣。
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他们很多人都在享受实验,享受科研过程的乐趣。不管是在讨论科学问题还是在舞会酒会上,他们都很积极,很放得开,完完全全在享受会议的每一个细节。
我接触到的外国博士生都很佩服自己实验室里的中国学生,他们觉得中国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都已在中国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外国青年科学家都很惊讶于中国科学发展的速度之快,近些年很多重要的工作都在中国完成,并发表在领域内的顶级期刊上。
中国青年报:你们考察了哪些德国高校和科研单位?有什么收获?
高翔:我们参观访问了慕尼黑大学、马普总部、马普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研究所、明斯特大学、柏林Charite(夏丽特)医学院等一批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到之处,我们都受到了极热情的招待,有著名教授介绍他们的工作,有学生带我们参观实验室。
平心而论,他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中国比较好的大学的差不多,我们在硬件上和他们没什么差距,但在国际化程度以及交流合作方面却和他们有较大差距。德国科研机构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学生,有很便利的条件进行学术碰撞和交流合作。在柏林Charite医学院,我发现他们把基础科研与临床病症进行了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为治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访问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那里的科研没有那么浮躁和功利,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学生,他们的确是在享受实验和发现带来的乐趣,很少是为生计而做科研。我觉得一种平和而健康的心态,会使人的视野更开阔,注意力更集中,更容易带来真正的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