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5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共青视点·经济生活

欺诈信息成短信污染之首

暴利面前一些运营商对此熟视无睹
本报记者 董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05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近日,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快速蔓延的信息污染已为手机用户带来无尽烦恼。其中,欺诈虚假信息更是高居发送量第一位。对此,无可奈何的手机用户难以得到应有的帮助。

    “手机业务经销商深知短信是暴利领域,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对垃圾短信不管不问,只要自己赚钱就行;并且,他们还会有意地以各种形式制造短信陷阱,或者诱使手机用户消费价高信息等。”该项研究的带头人、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说,短信污染的最大危害是,所有利益被经销商拿走了,而所有弊病却都由政府、公安和消费者埋单。

    2001年,我国手机短信发送量为189亿条,仅过4年,到2005年达到年发送量3046亿条。2006年春节7天长假达到126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用户发送短信超过30条。据统计,拥有1.6亿手机用户的美国一年发送的短信总量还不及中国一个星期的发送量。

    随着手机短信的繁荣,信息污染也在快速传播和大面积蔓延。尹韵公说,这种污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种方式:色情淫秽,大量“黄段子”肆虐;非法广告,办理假证件、假学历,销售走私车、枪支、弹药、爆炸物、毒品、假钞等泛滥;欺诈虚假,既有不法分子借助短信进行诈骗,也有服务商利用短信制造消费陷阱,如“恭喜中奖”、“提醒刷卡”之类;无聊骚扰,如“来自某地的大学生想和你聊天”等。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的研究表明,短信污染损害了手机用户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些垃圾信息,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破坏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增添了人们的精神烦恼。尤其是欺诈虚假信息,如果发布者意图得逞,则对手机用户的财产安全构成直接侵害。调查显示,39%的手机用户收到过要求提供服务的欺诈短信,其中有30%的人确认自己已为这类短信付费。

    另外,大量色情淫秽和无聊信息以及“擦边”性交易信息的泛滥,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主流价值观念,构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威胁,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因此受损,加剧了社会的信任危机,社会诚信指标进一步降低。

    面对此种危害,在没有法律强制的情况下,运营商似乎乐观其成。尹韵公分析说,以短信为基础的增值业务规模和相关产业规模,现已超过400亿元以上。短信业务这块利润巨大的“蛋糕”,主要由短信内容提供商、短信服务提供商和电信经营商直接瓜分。他们没有动力采取措施遏制短信污染的蔓延。

    “垃圾短信泛滥还说明专用器材的销售失控。垃圾短信和政治谣言制造者普遍使用群发器的群发方式。”他说。

    尹韵公等人建议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和完善相关监管法规。目前,我国在短信服务管理方面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和文件,如2004年的《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的《电信服务规范》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治理的通知》等。但这些条规在经销商们的义务与责任上界定不足,缺乏应有的强制力,对消费者知情权以及服务质量保护也较差,消费者颇感无奈。

    另外,尹韵公认为,手机实名制也会有帮助。“购买手机时,用户必须出示身份证,其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将被输入手机,短信经销商与客户签订的协议中,明令禁止发送垃圾短信。”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