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十年生育观念变化
1996年
1996年的中国家庭里,如果有子女上大学,其教育、生活和零用钱占家庭收入的三成不到,平均每年是3334元。而上高中的孩子似乎更“费钱”,平均每年花3659元。这个时候,上初中和小学的孩子每年只要花2743元。
当年,选择丁克家庭的受访对象中,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占到七成。而月收入高于1500元以上的人,很少不愿意要孩子。报告分析说,1996年人们不要孩子的原因,多数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作的无奈选择。
1998年
这一年的报告中将“经济条件不允许”、“觉得没办法对孩子教育负责”归为经济原因;将“花费太多的精力,影响大人享受生活”、“工作太忙”归为精力原因。调查发现,因为经济所限和精力所限不要孩子的人数都差不多。
当年出于经济原因不要孩子的人,比较集中在国有单位工作(52.1%)。
2003年
进入新世纪,人们对理想家庭模式的选择出现了变化:选择核心家庭(夫妻二人加子女)的人数比例下降了11.3%,而选择丁克家庭、独身和直系家庭(夫妻加老人、老人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数比例分别上升了1.1%、3.9%和6.1%。
此时,选择丁克家庭的人群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年轻化、高学历和高收入。家庭月均收入越高者,选择丁克家庭的比例反而越高。而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中,不想要孩子的,只有5.5%。
2006年
2006年时,研究者发现,丁克倾向正在减退,城乡居民中不愿生育子女者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城市居民的生育计划往往会因为经济和事业上的压力而滞后——城市居民中未生育者的计划生育年龄(29岁)比已生育者的实际生育年龄(27.3岁)晚了将近两岁,比他们自身认为的最合适的生育年龄(26.3岁)则更晚。
其中,除了丁克人群常见的对个人自由生活的追求之外,“生孩子会影响工作发展”、“养孩子的花费太高,养不起”的担心还是非常突出的。研究者认为,尽管“样本有限,但也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一些倾向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