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1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冰点周刊

郭德纲低俗事小,媒体失标准事大

张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1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这些天来,媒体所呈现的对相声艺人郭德纲的密集抨击,如同之前部分媒体对郭德纲的密集追捧一样,正在将一直存在于新闻界的一种不当习气发挥到极致。这种过分迎合社会公众口味而随意摆布新闻的操作,请允许我坦率地说,有悖新闻专业精神,也有失媒体本分和气度。

    首先,我想明确表达我个人对郭德纲的看法。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品德谈不上高尚、修养并不太好,但在说相声上颇有天赋的艺人。当他在自己的舞台或博客上并不客观地嘲笑他人、辱骂记者甚至羞辱“穷人”的时候,我心里对他充满了反感。我相信这种反感存在于许多关注这一事件的人心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赞同当下在一些媒体上出现的对郭德纲的围剿。这里有一个必须划清的界限:个人的爱憎和通过媒体公开表达的批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当为数不少的媒体一拥而上,将对郭德纲的不满酝酿成一次围攻时,事情的性质就开始变化了。

    问题的实质已经不在于郭德纲是不是一个好人,或者完美的人。问题的实质是,对于一个显然并不完美的人,媒体应该报以怎样的新闻态度?在我看来,媒体应该是克制的、客观的,对自己手里的话语权怀有足够的谨慎和敬畏。但在这一轮对郭德纲的围剿中,我看不到这种谨慎和敬畏——正如在此前部分媒体对郭德纲的过度追捧中,我也看不到这种谨慎和敬畏一样。

    不该忘记的是,就在不久前,郭德纲在其中一些媒体上,还受到明星和热点人物的待遇,获得极高的出镜率和报道率,并有许多机会展示个人魅力。回过头来,如果我们仔细辨析是谁捧红了郭德纲,将会十分诧异,因为当时对郭德纲的流行贡献颇大的一些媒体,眼下正对他作出非常猛烈的抨击。

    相反,在媒体变脸的过程中,郭德纲本人并没有多大变化。在部分媒体上,我看到对郭德纲最主要的批评之一,是认为他“俗”、“无德”。许多人以此表达对郭德纲的失望。但是,听过郭德纲相声,或对郭德纲略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发现,郭德纲从来没有试图假装成一个品德高尚或者品位高雅的人。郭德纲乐于在舞台上以成人笑话或其他类似方式讨来观众的叫好声。事实上,他并不回避、乃至有意给自己贴上“俗”的标签——这些,正是郭德纲作为相声艺人一直为自己营造的风格。

    古怪的是,同样是这个郭德纲,之前的嬉笑怒骂让他获得了媒体一片推崇,如今却因此而被冠以“三俗”、“无德”等骂名。曾经满面笑容的媒体人士突然把脸一变,著名相声艺人郭德纲于是成过街老鼠。

    毫无节制地跟风炒作,以及同样毫无节制地跟风声讨,正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屡见不鲜的媒体现象。郭德纲事件中最大的心理落差是,既然郭德纲从来都是这个郭德纲,那就说明:要么是媒体之前的追捧言过其实,要么是媒体如今的声讨不够客观。

    这很像一出闹剧。而新闻界——至少是新闻界的部分人士——应该为这场闹剧感到羞愧。出于对社会公众口味的迎合,一些新闻媒体不惜将身段放到最低,给一些公众人物以他们并不值得享有的崇高声誉;出于同样的逻辑,他们又不惜用最大的力度对一个公众人物进行抨击。

    无论哪种做法,都很难说是出自这些媒体本身的客观考量和独立判断,或出自它们一贯坚持的原则。事实上,对部分媒体来说,它们已经没有那样一种固定的价值标准,唯一的标准是,能否获得关注并制造轰动效应。结果,最后正是由这些媒体亲手打碎自己一手抬起来的偶像,郭德纲的名声“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只是,这样毫无原则、只迎合热点的新闻操作,受损的恐怕不光是郭德纲的声名,还有当事媒体自身的公信力、美誉度。当这些媒体准备进一步关注郭德纲的个人品德,以及担忧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时,他们应当同时反思,作为舆论的推动者,作为使郭德纲获得如此社会影响的始作俑者,他们是否应该为自己的推波助澜而负同样的责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