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12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写在波峰浪尖上的忠诚

——追记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参谋长、“抗洪救灾勇士”关喜志
特约记者 杜善国 通讯员 颜培华 王绍波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12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关喜志(右)率部队在吉林省长白山脚下驻训。

    (资料照片2009年11月24日摄)

    白山垂泪,黑水呜咽。

    2010年7月,百年一遇的洪水撕扯着吉林大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参谋长关喜志带领官兵奋战在抗洪一线,为保护战友和部队装备,关喜志英勇牺牲,用年仅38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两分钟的生死抉择

    悲壮的一幕发生在7月30日。

    当天凌晨,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紧急命令,火速将松花江松原哈达山大坝上游200多米处的第七道防线往上游移1000米。负责在第七道防线组织拦截打捞化工原料桶的关喜志,立即组织官兵架设舟桥。

    江面上水流湍急,汽艇拖拽着舟桥逆流而上。13时55分,当官兵们拖拽着最后一组重达18吨的舟桥向合龙处驶去时,险情发生了——松花江水流速度瞬间由2.54米/秒增至4.5米/秒以上,汽艇驾驶员将油门踩到底,发动机冒出滚滚浓烟,依然无法前行。

    强大的水流拖着舟桥和汽艇向下游的水利大坝冲去,眼看距离11号闸门只有20多米了!站在舟桥上的关喜志果断下达口令:“解开钢索!”舟桥营副营长闫世成和舟桥三连一排长潘晓根快步向前,摘去了连接舟桥和汽艇的钢索。

    钢索一解,失去负荷的汽艇艰难地驶向上流,脱离了危险。而此时,失去牵引的舟桥,好似离弦之箭一般冲向11号闸门。关喜志再次发令:“投锚!”

    这也许是在舟桥上唯一可以自救的办法。然而,舟桥与大坝已近在咫尺,投锚无济于事。“跳!快跳!”眼看着人与舟桥将一起被卷入闸门,关喜志下达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道口令。

    13时57分,在指挥舟桥上的4名官兵跳入水中后,关喜志才跳入水中。“关参谋长是最后一个跳水的,他跳的时候舟桥距离闸口已不足5米,可能因为活动空间狭小,入水的时候救生衣挂到了舟桥上。”哈达山大坝水闸操作员孙艺明目睹了关喜志等人跳水的一瞬。

    大坝闸门前的漩涡像一个个巨大的吸盘,5人瞬间便被水流卷入水下。在官兵和地方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闫世成、潘晓根、马锐春和杨帆4名官兵相继被营救上岸。

    “参谋长还在水下,参谋长还在水下!”上了岸的闫世成拼命地喊着。然而,在场的官兵和群众用尽了各种营救办法,依然找不到关喜志。

    堤坝上的战友连同群众,呼唤着、寻找着,向下游跑去。人们期望着这勇敢的生命能够平安无恙。

    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人们良好的愿望。7月31日中午12时左右,关喜志的遗体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锡伯屯附近被发现。朝夕相处的战友和沿江群众挤满了长堤。人们一声声撕肝裂肺的恸哭,盖过了滔滔江水的咆哮……

    军政兼通的优秀带兵人

    “关喜志是一名军政兼通的优秀带兵人。”团政委管序东惋惜地说。关喜志当排长,所在排连续两年被团里评为先进;他当连长,把一个基础薄弱的连队带入集团军先进行列。

    2008年年初,关喜志再次被委以重任,从团副参谋长岗位调整到离团部30多公里的二营当营长。因为远离机关,营区又在风景区内,二营私自外出、军民纠纷等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到任后,关喜志首先在全营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条令、用条令、促正规”活动。他在大会上对官兵们说,只要你们发现我违反了哪条规定,你们就不用执行。

    这一年,二营没有一个战士私自外出,没有一起军民纠纷。随后,“团正规化管理会议”首次在该营召开。昔日的问题多发区,一跃变成了领导最放心的营区。

    首战“治松”告捷,关喜志立即转入“治训”。8个月后,团里举行“五四三军体运动会”,二营所属三个连队全部进入奖牌榜前5名,二营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二营以前在训练上从来没有取得过的荣誉。

    现任团长王朝晖对关喜志非常了解,“我当作训股长时,关喜志是作训参谋;我当参谋长时,他是副参谋长;我当团长时,他是参谋长。”他说,“关喜志先后参与、组织了20多次军事演习和重大军事活动,展示出了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才能。”

    2009年年初,某集团军首长机关冬季指挥所演习在茫茫林海雪原拉开帷幕。“据敌情通报,两小时后敌可能对我作战地域实施情报侦察,现命令你部迅速将指挥所转移至2号地域重新开设。”

    接到指令后,关喜志立即组织人员对照地图开始研究转移方案和行进路线。但大家对指挥所转移的路线产生了分歧,个别同志出于安全考虑,主张暂缓转移指挥所。

    “发现即被摧毁是现代战争的特点,以目前的处境,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实施转移。”关喜志分析。个别人员还是持不同意见。“出发,出了安全问题我负责。”关喜志果断命令人员装备,沿山路抄近道实施快速转移。

    行至中途,道路发生雪崩,车辆无法通行。关喜志果断命令“架桥车迅速前出架桥”,在他的指挥下,20多台大型装备器材和车辆,安全驶过。最终,指挥所转移不仅安全顺利,而且比上级规定时间还提前了20分钟。

    “关参谋长遇到情况处置果断、敢于担当,让人印象深刻。”团装备处处长孙齐山说。

    今年年初,关喜志在训练检查中发现,个别干部担心训练出事故,在手榴弹投掷课目训练中,降低训练标准,他十分生气。在全团训练形势分析会上,关喜志说:“平时训练消极保安全,战时就要掉脑袋,我们对战士最大的负责,就是让战士们能在未来战场上打胜仗,活着回来!”在关喜志的坚持下,全团官兵,包括数百名新兵在内,都按实战标准完成了手榴弹的投掷训练。

    为国争光的优秀军人

    在关喜志的遗物中,有一枚“联合国二级和平荣誉勋章”,那是他参与维和任务的见证。

    2005年7月,关喜志和战友们飞抵利比里亚,开始了为期近10个月的维和之旅。

    到达维和任务区不久,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就交给中国赴利比里亚第三批维和工程兵大队一项重任:在利比里亚独立158周年之际,为大吉达省绥德鲁市修筑一条长400米、宽8米的道路。道路能否按时修通,关系到庆典物资的运送和与会人员的安全出行。

    受领任务后,关喜志立即率领参谋人员进行现地勘察,迅速拿出了施工方案。第二天清晨,当地群众还在睡梦中,关喜志就和官兵们开始了紧张的施工。炎炎烈日下,官兵们的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历经13个多小时的奋战,一条长400米、宽8米的道路提前通车。

    7月26日,大吉达省庆祝利比里亚独立158周年庆典活动如期举行。利比里亚临时过渡政府内务部官员阿尔伯特感慨地说:“利比里亚人民永远会记住中国工兵。”

    中国工兵顽强的作风和过硬的素质,深受特派团的青睐和信任,一有急难险重任务,特派团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工兵。2006年3月13日,特派团再次将“架设一座贝雷钢桥”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中国工兵。关喜志带领官兵们只用短短5天时间,就完成了架设任务。剪彩仪式上,联合国秘书长驻利比里亚特别代表阿兰·多斯先生称赞说:“中国工兵在恶劣的条件下,非常快速地架起了这座钢桥,我和总司令感到非常骄傲!”

    铸就不朽的军魂

    “你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更多的生命,八一军旗上会永远写下你的名字!”关喜志牺牲后,一位网友在网上留言。

    7月31日,青纱挽幛的殡仪车载着关喜志的遗体缓缓驶进吉林市,的哥、的姐们一起鸣笛致敬,随后跟随车队为英雄送行,车辆绵延三四公里。

    晚间,吉林省、吉林市的电台、电视台发布消息,关喜志烈士的悼念仪式将于8月3日上午在吉林市殡仪馆举行。当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无数的群众就自发地来到吉林市殡仪馆门前守候。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大娘,从家中步行十几公里来到殡仪馆。关喜志的战友也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打着“吉林战友送喜志最后一程”、“江苏徐州战友祝喜志一路走好”等条幅。

    上午9时,悼念仪式在殡仪馆广场举行,阴沉沉的天空中飘着淅沥的冷雨。38支冲锋枪对天鸣响,代表着关喜志38岁的生命。

    殡仪馆内外聚集了数千名官兵和地方群众,原定1小时的遗体告别时间,延长了3个多小时。殡仪馆的师傅说:“我在这儿工作了40多年了,从没见过这么感人的场面!”

    大德无碑,大道无形。关喜志,这个从未想过在这个世界上留名的人,被人民群众永远地铭记。

    8月5日,关喜志生前所在团冒着大雨在温德河上游再次架起千米浮桥……在“抗洪救灾勇士”精神的激励下,子弟兵仍奋战在抗洪救灾一线。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