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1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高原群众的好“曼巴”

——记上海援藏医生王万青
新华社记者 张泽远 王艳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1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大上海,车水马龙,繁花似锦。玛曲草原,高寒缺氧,交通不便。40多年来,许多人难以理解,上海人王万青为何选择了后者,而且把根扎在了草原。

    在王万青眼里,一切都很简单,他只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因为玛曲草原缺医少药,群众要看病。

    到了高原就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请把我分配到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时,王万青经过挑选,郑重向学校提出了这一明确要求。

    分配工作事关一辈子前途,当有人建议他到兰州工矿或陕西去,王万青说:“我的决心下定了。”

    学校最后同意了王万青的选择。在办完离校手续第三天,他就上了西行的火车,到了兰州后,坐上长途汽车就直奔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

    当时正值冬天,3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和严重的高原反应,使长期生活在江南水乡的王万青,到了合作市就感冒,一病就是20多天。

    高原第一个下马威并没有吓倒王万青。当得知玛曲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艰苦的地方时,他又提出了新要求:“我要到玛曲去!”

    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纯牧业县,全县藏族人口占绝对多数,海拔最高的地方超过了4000米。考虑到条件太艰苦,当年分配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大学生并没有玛曲的名额。王万青坐上了从合作市到玛曲县城的汽车,走了两天,来到了一个比当时东部一些村镇还要小的玛曲县城。

    “哪个公社苦,群众缺医少药,我到哪个公社去!”到了玛曲县城,王万青又提出了新要求。

    就这样,王万青一竿子插到底。从东海之滨上海来到离玛曲县还有70余公里的阿万仓乡卫生院。这个青藏高原上的小村落成了王万青最终的目的地,在那里一干就是20年。

    之后,根据当地需要,王万青又去玛曲县疾控中心、县医院。他把根深深扎进了玛曲草原,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子女也留在了玛曲。

    “当时毕业时我们班共有50名同学,去西部的并不多。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有10多个在国外工作,其他的都生活在国内大城市,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玛曲草原。”王万青说。

    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王万青说过去没有后悔过,现在依然如此:“草原赋予我人生意义,有生之年,我愿为草原进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

    辽阔的玛曲草原,风景优美,地广人稀,环境异常艰苦,对于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王万青来说,这里的语言、风俗、生活习惯,一切都是陌生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

    上世纪60年代末的阿万仓卫生院,只有借来的两间小破屋,血压计是唯一的医疗器械。面对重重困难,王万青没有退缩,想方设法为群众看病送药。

    40多年过去了,王万青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出诊。当天一名烧伤的老人和一名患急性扁桃腺炎的妇女等他治病。为了安全,两个同行的牧民特意给他挑了匹“老实”的马,可走到半道,马突然受惊,王万青从马上掉了下来,胳膊脱臼,疼得打滚。

    “两个牧民惊慌失措,以为我快死了。”掉在地上的王万青强忍着伤痛,挣扎着爬了起来,指导两个牧民给他的伤臂复位,然后继续前行。

    “病人等着我,我不能半途而废。”王万青强忍伤痛,来到两个病人家里,给他们做了检查,开了药。

    第一次出诊的经历,成了之后几十年王万青一直坚持的习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自己有何风险,绝对不让病人焦急地等待。只要能为群众解除病痛,要用尽一切办法去尝试。

    在阿万仓草原上,至今流传着王万青救人的故事。1984年,一名叫南美的10岁少年被牛角顶穿了肚子,肠管外露。一天后,他的家人把奄奄一息的南美送到了阿万仓卫生院。

    “血压测不到,转院会死在路上,必须马上做手术。”当时的阿万仓乡卫生院条件十分简陋,根本不具备做手术的条件。作为一个医生,王万青不能见死不救。

    征得家长的同意后,他把两个办公桌并在一起,当作了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上把手电筒,充当了“无影灯”。实施麻醉后,王万青为南美切除了坏死的肠管,缝合了伤口。

    10余天后,南美开始进食活动。牧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但这对王万青来说,他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必须做的事。

    为了减轻牧民群众的痛苦,王万青认识到,光看病送药还不够,还要让他们少得病,让他们健康地生活。

    在阿万仓工作的时间里,王万青一个人骑马,跑完了当地的山山水水,完成了全乡的布病普查。他和妻子一起,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的牧民孩子实施计划免疫。

    因为重视防疫,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万青所在的阿万仓乡,很多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在为当地牧民看病送药的过程中,王万青和他的同事建立了门诊制度,先后为3000多牧民建立了门诊档案,这一举措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依然是玛曲县唯一的。

    扎根草原才能成为一个好“曼巴”

    1米83的大个,45码的大脚,戴着眼镜,不穿藏袍,走在草原上,王万青简直就是个“异类”。但在阿万仓,没有人和他有距离。

    在阿万仓工作了没几年,当赤脚医生的藏族姑娘凯嫪就喜欢上了王万青。凯嫪的父母和阿万仓的牧民不但没反对,反而按照当地习俗给他们举办了婚礼。

    在阿万仓和玛曲县工作的几十年里,王万青不但把自己变成了藏族人的女婿,而且和每一位被他救治的病人结成了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

    “曼巴是好人,是这个!”79岁的才日西一见到王万青,就竖起了大拇指。两个人紧紧地把手握在了一起,久久不肯松开。

    “曼巴”在藏语里是医生的意思,根据王万青的特征,当地藏族群众更喜欢称他“曼巴细尔”(藏语,眼镜医生)或“曼巴扛且”(藏语,大脚医生)。

    由于身体原因,2003年从县医院退休之后,近年来王万青到阿万仓去的次数少了,但当地的藏族群众并没有忘记他。

    “30年前,我放牛的时候就认识他,他是阿万仓最好的曼巴。在我们的心里,曼巴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曼巴。”才日西说。

    无论在草原深处,还是公路上,无论走路,还是骑摩托车,不管男女老少,见到王万青都很热情。

    “我的眼睛最近有些疼。”67岁的草毛一见到王万青就说自己的身体状况,目光里流露出无限信任。在长期治病救人的过程中,王万青与当地群众的关系,早已水乳交融。

    如今退休的王万青,还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他不但自己把根扎在了玛曲草原,而且把4个子女全部留在了当地,二女儿王齐梅至今还是牧民身份。

    新华社兰州8月1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