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一个思想人格支撑
山西省实验中学校长苏建庭不同意这种做法。“这一刻如此神圣,做老师校长的,应该对一个学生过去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包容化解,要考虑他们的心态”。
5月28日,在高考前的关键时刻,苏建庭所在的山西省实验中学为将近800名高三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苏建庭发表了题为《永远的牵挂》的演说,并亲手把近800份毕业证书颁发给每一个毕业生。
有人说这是多此一举,不就是高中生吗,至于这么隆重吗?可苏建庭不这么看:校长在主席台上给近800名学生一一颁发证书,确实很累;工作人员也很累,要把毕业证和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对上,不能出差错。
更重要的是,“活动其实对中学生成长成人非常重要,做不好就会伤害他们。不要以为中学生就不会思考,为什么现在不少学生走出校园后,不相信社会和报纸上说的东西?根子在学校办的那些虚假的、应景性的活动。如果校长办的活动都弄虚作假,只为应景儿,学生将来对人对事就更会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在苏建庭看来,毕业典礼的定位是回顾过去,面对未来。面向过去学会感恩,思考未来是迎接现实社会。“感恩,不是你讲讲道理,让他向老师跪下,他就懂得感恩了。”他说:“培养学生不能仅仅告诉他‘尊重’,‘感恩’,‘创新’这些词语。中学生的思想、处理问题的方法已经很成熟了,但如果学校对孩子缺乏足够的信任,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现在一些对“90后”的教育方式往往在好心办坏事。
苏建庭这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大学形成。那时,因为农村县城信息闭塞,他们一代人在中学什么都看不到。而现在情况变了,孩子成熟期早,发育提前,信息化让农村孩子知道的东西也很多。与之相比,高中经历就变得更重要了。
课堂教学是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必须在活动中完善学生的思想人格。苏建庭反感那种全国范围的策划活动:提倡议书,讨论、形成宣言,向全校全省全国倡议,然后电视台跟进,上千学生的签名仪式。“学生能明白,这个活动的所有事是人为一步步做出来的,假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尊重感恩创新呢?怎么做活动才能不应景不做作呢?
苏建庭说起两件事。一件是捐款。“90后”非常有爱心和志愿意识,但号召捐款献爱心的活动太多了,出现了审美疲劳。一些学生会说无聊,没劲。
一次,某班一个学生查出得了绝症。他的同学敲门进了校长办公室,说校长您发起个活动捐款吧。苏建庭摇头说不管,“你们自己组队去放手发动吧”。
学生们先在班里募捐,同学之间感情都很深,所以一说捐款都义不容辞。校长又让这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再到各个班级去演讲。学生们准备了材料,一说起来都是真情实感。“效果比我这个校长说话管用得多,而且学生都是自愿捐的,两个年级捐了十六七万。”
一件是世博宣传。苏建庭还是觉得老师不能插手太多,就把科技节的策划权,全员动员、会徽设计,评选等各种权力都交给了孩子们。
一听说让自己干,学生都有积极性,每个人都有意见。各个班的班干部拿出了不同的意见和方案,每一个都是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其实这时候校方已经有想法了,但还是让学生自己讨论。这样让他们学会倾听,妥协,沟通的过程。“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就是这样渐渐形成的”。
这些活动,覆盖面比较大,三分之二的学生要参加辩论、讨论、宣讲、做会务,会不会影响高考?
“我可不敢放松高考,要是成绩一塌糊涂,我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苏建庭说。很多老师和校长都会想,除了通知书,我还能给孩子什么东西?但是在目前这种全国范围的应试环境,只有大学录取一个标准,“这一手不能松,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思考孩子20年后的问题,同时要给他们一生的思想人格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