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1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中宣部《党建》杂志总编辑刘汉俊:

农民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的享受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1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本报北京8月16日电(记者刘声)在昨天召开的农民工——新时期产业工人的生力军“青岛港经验”高层研讨会上,结合青岛港发挥农民工经验实际,中宣部《党建》杂志总编辑刘汉俊说,随着农民工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权益问题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的享受者。

    针对前一段时间少数企业接连出现的社会事件和安全事故,刘汉俊认为,农民工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和最无奈的弱势群体,这说明农民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正成为当今社会不能不认真面对、绕不开的课题,那种无视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忽视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漠视农民工的文化消费,轻视农民工的文化创造力,歧视农民工的文化存在等不重视农民工文化建设的问题,都是短视行为。

    刘汉俊说,我国目前有两亿多农民工,他们是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新生力量和基本力量,他们是一个既特殊又普通的群体,是离土不离根的农民,是似是而非的城乡新居民。无论现代化进程如何加快和转型,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母体和主体。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和第二、三产业的深度介入总是带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特点,他们继承和创新了农村文化,延续、沿伸和接驳城市文明,对接了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链接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文化互动,在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作用,为城市文化和二、三产业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活力,是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但是,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消费、文化权益保障、文化成果享用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企业、一些地方只顾自己的、眼前的、物质的利益,无视文化建设,不顾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巨额利润的背后是文化的荒漠、精神的萎缩和思想的苍白。我们既不能要“带血的GDP”,也不能要“没有文化血色的GDP”!

    刘汉俊认为,随着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关联度的不断紧密,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深度融合,“农民工”一词终将退出社会生活和历史舞台。刘汉俊呼吁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民工文化建设问题,关注他们的文化需求,尊重他们的文化创造,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让改革开放取得的文化成果惠及亿万农民工,使他们真正成为体面的劳动者。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