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18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冰点周刊

又一家书店关张了

本报记者 郭建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18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三联书店关门了,还是有人陆续赶来。

    7月30日19时35分,广州开业最早的一家三联书店死了,离它16岁生日还差3个多月。

    这是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书店,位于广州市购书中心6楼。

    蓝色招牌依旧醒目,但橱窗上张贴着“全场6.8折”的橙色纸。“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店训贴在书架上,部分书架已经空空荡荡,一些书随意码放着。这一切都表明,这个书店的故事就此结束。

    陆陆续续有人来。他们驻足在书店门口,张望着,互相打听着,又陆陆续续离开。

    “太可惜、太可惜。”一个购书者摇着脑袋叹息道。他住在郊区,坐了两个多小时公车专程想来送这家书店最后一程。到达门口时,书店已关张10分钟。他事先准备了一个大袋子,原本想趁着打折,多买些他喜欢的艺术设计类图书。

    有人将广州这家书店的关张与实体书店的命运联系起来:“老字号书店都倒了,别的书店还能撑多久?”

    书缘

    早在7月中旬,广州三联书店购书中心分店要关张的消息,就出现在当地媒体上。一些爱书人开始相互转告。

    “我不相信这是真的。”这座城市里一个网名叫“红房子”的读书人说。

    7月24日,一个星期六上午,他最后一次走进这家书店。“门庭若市,到处都是人。不少人是成捆成捆买书,就像是菜市场。”他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

    钱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静静地立在书架上,全8册,定价200多元。以前他没舍得买,这一次全场6.8折,他决定买下来。网上也有低价出售此书的,但他喜欢三联书店的购书章。

    结账的队伍很长,他排了足足半个小时。“我很难说当时的心情是什么。书打折了,对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当然很高兴。可是一个喜欢的书店倒了,还是有些感伤。”

    此后,他再也没有踏进过这家书店,因为“不想眼睁睁看着它死掉”。但他依然忍不住关注这家书店的动态。电视上,店长接受记者采访时哭了,“红房子”的眼睛也湿了。

    网友“尚书令”和“Marcel”也是这家书店的常客。他们最早是被这里的港台版书籍吸引过来的。那时,他们还是学生,喜欢钻进这家书店,随意找个地方坐下来翻看。

    刚刚进入广州时,三联书店销售过大量的港台版图书。有些书相当便宜。“尚书令”还记得,这家书店销售的一套《百家》丛书,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每本才几元钱。

    王赓武的《历史的功能》、周振鹤的《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钟叔河的《中国本身拥有力量》、李学勤的《比较考古学随笔》、葛剑雄的《亿兆斯民:中国人口史再认识》以及王学泰的《中国流民》等等,都曾是这里受到读书人喜爱的图书。

    广州的爱书人隔三差五到此“淘书”。通常情况下,他们来到购书中心,一般就直奔当时位于3楼的这家书店,很少到别的地方去看。

    “尚书令”现有6000多册藏书,相当一部分是在这家书店买的。“Marcel”在豆瓣读书小组上,发布过2200多条有关书的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出自这里。

    通过这家书店,他们重新认识了苏联,重新认识了东欧,也重新认识了大陆。“启蒙是从这里开始的。这里的书,让人耳目一新。”“Marcel”说。

    在香港三联进驻广州之前,这个城市的一些角落,也散布着不少书店。北京路、华南师范大学以及中山大学等地,是小书店比较集中的地方。尽管在那些地方有时也能找到一些好书,但从没有一家书店像这家书店这样,改变了如此多普通人的知识体系。

    “你一个从北京过来的人,永远也无法理解三联书店对我们的影响。”“尚书令”说。他是一个“老广州”。

    在致读者的感谢信中,广州三联书店这样写道:“彼此深厚的情谊,并非文字可表达,深信我们都会铭记、珍藏这段书缘。”

    关张

    广州三联书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对这家分店近16年的业绩颇为满意。她回忆说,1994年广州购书中心开业前,中心负责人专程跑到香港,邀请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到广州开店。当时“大陆的出版社没有图书进出口权”,购书中心希望能引进一些原版外文图书。

    最终,三联书店与购书中心同一天开业,书店位置就在中心3楼,正对着电梯口,主要经营原版外文书籍、艺术设计类以及人文社科类图书。

    在这380平方米的地盘上,这家书店每年的销售额都在“千万元以上”。“这个业绩相当好。肯定赚着钱了,不然我们也支撑不了这么久。”该负责人说。

    好日子一直过到去年。租赁合同到期后,购书中心决定不再与三联书店续约。对方给出的理由是“不好管理”。当时,在购书中心3楼,只有三联书店一家独立书店,单独隔出了一个空间,其余则是中心自己的销售场地。不过,广州市购书中心婉拒了采访请求。

    三联书店考虑将门店搬到6楼。这里并不被看好。购书中心4楼以上是一些独立书店,那位负责人平日里观察,这些书店的生意“不怎么样”。上楼也是个大问题,自动扶梯到3楼后,还要走一段,才能找到上楼的路。虽有电梯直达6楼,但隐藏在购书中心的角落里,很难找。

    但书店还是决定试一试,“就这么关了,怕读者失望”。

    场地不再是固定租金,而是采用了提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书店的压力,但并没有挽救书店的命运。销售额很快下降了70%~80%。经向香港公司请示,这家店最终决定关张。

    这已是广州三联书店关张的第三家分店。1994年以来,广州三联书店陆续开了5家分店,目前仅剩两家。一家在广州火车站附近,是一个门面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店。而另一家分店,则在广州市下属的增城市,距离购书中心分店60公里。

    “不要过度解读这个分店的关门,这是正常的业务调整,我们在香港有40多家分店,开开关关是很正常的。我们在广州的业务并没有断。”广州三联书店的那位负责人说。

    危机

    在当地媒体报道中,高房租与网上书店的竞争,是导致广州三联书店搬离购书中心的直接原因。对此,该负责人虽不完全认同,但她同时也承认,房租占利润的比例,的确过高。

    这也是很多实体书店经营者的共识。

    以广州三联书店购书中心店为例。这个店在3楼时,面积380平方米,租金为325元/㎡/月,如此算下来,一个月就要超过12万元。这还不算管理费和水电费,再加上店员工资,一个月光这两项支出,就要将近20万元。

    这也就意味着,这家店一个月必须有70万~80万元的流水,才能持平。而网店则没有这样的租金压力。

    一些销售图书的网站上,有相当部分的图书,顾客能以7折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手,并且送货上门。而一本图书,实体书店往往6.5折才能拿到手,即使8折销售,也可能会赔钱。

    如此,实体书店就受到了租金和网店的夹攻。此外,书店还受到盗版和非法电子书籍的冲击。书店开始大面积死亡。

    在购书中心店关门前一个月,广州著名的学术书店学而优关闭了一家分店。进入8月,在广州经营11年之久的龙之媒书店宣告撤出广州。广州网民“sardine@广州过后有艇搭的日记”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一口气罗列了30个逝去的书店。

    全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报道称,过去10年间,有近5成的实体书店关门。

    其实早在几年前,一些实体书店的经营者就开始对抗网上书店的低价售书。2007年年中,广州学而优书店总经理陈定方及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等人,将当当网和卓越网的老总请到万圣书园的咖啡厅,共商价格一事。

    “我们实体书店的人提出,网上书店能不能不低于8.5折销售。当时有一个网店的老总同意了,另一个网店的老总表示要研究一下。”陈定方回忆说。

    最终,那家表示要研究的网店没给答复,此事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陈定方和刘苏里等书店经营者,也在积极倡导图书零售市场的“公平交易规则”。今年年初,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联合发布了《图书公平交易规则》。

    规则第22条规定,新版图书出版一年(以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内,进入零售市场时,须按图书标定的价格销售,不得打折销售。第23条又规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经销商可进行优惠促销,但优惠价格不得低于版权页定价的85%。这一规则涵盖了网上书店及会员销售。

    不过,多家书店老板并不看好这个行业规定,认为其没有强制力,很容易成为“一纸空文”。

    “新华书店就没遵守这个行规!这个行业规定还有什么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店老板说。

    查阅新华书店的官方网站可发现,其社科综合类中,今年7月15日出版的《宪政二十讲》和《民主二十讲》两书,折扣均为7折。记者随意翻阅了该网站上数页图书资料,发现今年1月后出版的图书,全部在打折销售。

    其实早在1998年,这样的行业规定就出现过。不过,那时网店还不发达,规范的对象主要是北京的几家实体书店。那一年,北京风入松书店在海淀图书城开设分店时,开业当天打出了“全场8折”的广告,招致另一家学术书店的不满,后者以公开信的形式,指责风入松不正当竞争,呼吁行业自律。很快,图书零售市场掀起了一场关于自律、改革以及生存发展的大讨论。当年10月,风入松书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万圣书园等7家书店,共同签订了《图书零售商公约》,约定不搞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以维护书店的利益。

    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表示,直到现在,这份公约依然约束着这些实体书店。

    刘苏里和陈定方都主张,要保护实体书店,化解危机,仅仅靠行业自律不行,必须由国家实行“价格立法”。即国家出台强制性法规,限制图书零售商随意打折。

    从世界范围看,书业价格体系分为自由价格销售和固定价格销售两类,前者以英美为代表,后者以德国、法国和西班牙为代表。

    在价格保护问题上,书业以外的大部分普通读者并不买账。“现在书的定价那么高,不打折的话,吃亏的是我们买书的人。”一名正在广州购书中心买书的顾客说。

    品质

    在香港三联进入广州初期,带来了大量的港台版库存书。这些书,让“尚书令”和“Marcel”这样的读书人爱不释手。但几年过去,他们注意到,这家书店的港台版图书,品种逐渐在减少,而内地出版的图书,几乎可以在各个书店、网店买到。

    “三联书店的书,和其他书店没有两样,已经非常同质化了。我没必要非要到这里买书,哪里方便我就去哪里。”“尚书令”表示。

    这减弱了他对三联书店的钟爱程度。近些年,他经常到香港买书,也经常在网上求购。逛三联书店,也由原先的淘书变成了捡漏儿,“说不定能碰上本好书”。

    书店图书同质化的问题,王笑东很早就注意到了。他认为,这也是一些书店关门的原因之一。王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书业商会副会长,同时也是一个图书策划人。

    “问题还得从根儿上找。书店卖的书基本一样,是因为有品质的书就那么多。有品质的书不多,是由现行的出版制度和著作人的收入过少造成的。”王笑东分析。

    在出版界,现在通行的稿酬方式是版税,通常是10%左右。一本定价30元的书,如果印刷1万册的话,作者能拿到手的不过3万元。

    在王笑东看来,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图书策划人要赚钱,除了税收和超过万元的书号费是不得不交的外,就必须压缩作者的稿酬。“一本书得花大半年时间吧。辛辛苦苦写一本书,拿不到3万块钱,太不值当。这样下去,要不没人愿意写,要不写书的人粗制滥造,有水平的作品当然越来越少。”他说。

    随之而来的,就是读者值不值得买的问题。而书店成了读者评判一本书好坏的场所。广州一家书店的老板陈先生在店里不止一次发现,有人翻阅大量图书后,一一将书名抄写在纸上。他判断,这些人一定是回去后到网上买书。

    这让他非常失望。他希望政府能出台强制性的法规,禁止网店低价出售图书。这样一来,那些在他书店翻书的人,发现自己喜欢的图书后,会在他那里买下来。

    “书店现在成什么样了?摆出来的书就是菜单,很多人在这里看菜单,却去网上订餐。”说到这事,他有些忿忿不平。

    在他的书店里,很多图书都被塑封。“没办法,这不能怪我们。”然而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尴尬,无奈地笑道:“可是,要是书都不让拆开来捧着看,那书店还有什么味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