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2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从张悟本到李一,中国式造神灭神游戏

刘道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2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李一倒台,反思仍在媒体发酵。查看连日来的议论不难发现,官员和名人似乎成了李一走红的最大推手和祸首。但事实是这样吗?

    有媒体总结伪大师们的混法,以前往往是以各种手段先搞定老干部、老科学家,现在则是先搞定名人和媒体,然后就可以四处蒙骗了。回顾李一的蹿红之路,实际上是上述新旧两个手段的合体。据报道,李一起初凭借从江湖上学到的“神技”表演,获得了当地道教界和政界的高层人脉,成功入道籍并取得相应地位;然后李一利用其特殊身份赢得在中智信达讲课的机会,结识了大批精英名流,并以三千弟子自谓。但至此李一不过是一个小众人物,至多只是在道教圈或者名人圈里小有名气。而真正让李一成为大众名人、养生专家的,还应“归功”于媒体的追捧。

    众所周知,名人偏好几乎是媒体的共性,有人为了快速成名和达到商业目的,往往不惜代价依傍名人制造事由,以此吸引媒体炒作。近几年,李一在中智信达“傍”上名人之后,便顺理成章地打通了媒体通道,然后是一路频繁地接受采访、做节目、出书、刻光盘、包装粉饰、宣传造势等等,如此狂轰滥炸之下,谁想不出名都很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与商业策划相配合的新闻炒作过程中,某些新闻媒体已经不仅满足于推波助澜,而是主动出击,努力在引人眼球的新、奇、异上下功夫,李一的不实履历、各种虚假光环,难道只是由他自己编造?

    由于信息不对称与海量信息,作为个体的观众对外界信息的接受难免有局限性,而作为“大众引领者”的媒体,如果不加判断地传播一些误导性信息,那么,公众就很容易受到蒙骗。很多炒作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不择手段地利用媒体来达到自己目的。如果媒体出于一已之利,以牺牲公信力为代价,与之共谋,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回顾李一的成败轨迹,从一个街头卖艺的“江湖术士”,到光环炫目的“神仙”、“大师”,再到气泡吹爆、“画皮”被揭,李一可谓成名也匆匆,败名也匆匆。现在,负面新闻缠身的李一颇有墙倒众人推之虞:培训班停办,养生书籍“下架”,许多曾经捧过道场的名人先后否认与李一的关系,众多媒体更是一哄而上痛打落水狗,毕竟造神灭神都能给媒体带来眼球效益!

    纵观近年来众多“伪大师”、“神仙”的覆灭之路不难发现,总有一些媒体扮演不光彩角色,有意无意间充当了这些人的利益搭档。从“神医”胡万林、“养生高手”张悟本再到“神仙道长”李一,媒体一次次演绎着中国式造神闹剧:从热捧到棒打,从造神到剿神,众“神仙”大红必黑,大热必死。然而,将一个个“神仙”打倒容易,而要杜绝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不负责任炒作并不容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