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26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塞上黄河明珠重放异彩 弘扬书法文化翰墨飘香
——中国书法城•乌海倾力打造文化软实力巡礼
2010-08-25

    乌海这个名字,近年来在国内,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声名鹊起,不仅因为她是内蒙古西部的煤化工重镇,走出了一条煤炭资源型城市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之路,更缘于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倾力打造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将当地基础深厚的群众性书法活动推向更高的境界——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书法之城”,让黄河岸边这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从祖国的版图上看,乌海市位于黄河“几”字型的湾头上,她东邻鄂尔多斯高原,西接驼乡阿拉善,南临宁夏平原,北望河套灌区,是华北与西北的交汇处,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有黄河明珠、沙漠绿洲、葡萄之乡、书法之城的美誉。黄河穿市而过,流经乌海105公里。市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人口50万,有汉、蒙、回、满等25个民族。

    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历史的风云曾经聚散离合,留下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新石器时代的岩画、秦长城、汉墓葬、元铠甲、明烽燧、清庙宇等历史遗迹,见证着这里悠远的历史。然而,真正赋予这片土地勃勃生机的机遇,是始于50多年前大规模的煤炭开发和1976年建市之后的改革开放。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开发建设,当年人烟稀少的亘古荒原上,崛起一座生态绿洲型工业新城。近年来,善于创业的乌海人,又赋予这座城市新的神韵。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改革,一举打破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正在建设的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将呈现大漠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因书法艺术普及而得名的“中国书法城”,使这里有了自己的城市名片。

    如今,在乌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正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向着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昂首挺进!

   

    康小林摄

   

    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在乌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陪同下参加乌海市举办的书法活动

    

    书法百米长卷

    

    中外书法交流活动

    

    书法沙龙吸引了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前来学习

    

    晚归

    

    乌海的葡萄醉心甜

    

    乌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为“万人书写太阳神”收藏毛笔揭幕

    

    乌海市隆重举行第二届“黄河明珠”暨万人书写太阳神活动

    

    学生们在观看书法作品展

    

    乌海市首批命名的“兰亭小学”之一乌海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研习书法

     沿母亲河黄河,出宁夏进内蒙古,一座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小城”首映眼帘。1976年,国家批准将煤炭资源丰富的海勃湾、乌达合并,成立乌海市,寓意“乌金之海”。

    乌海市年轻而有为。说其年轻,是因为从1976年建市至今,刚刚步入而立之年;说其有为,是因为虽然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骄人的业绩。

    30多年来,乌海市在历届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和城市转型步伐,在开发中建设,在建设中进步,在进步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日新月异、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独树品牌。

    也就是在这短短的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乌海一改昔日煤城印象,孕育出一个乌海文化现象:2008年,乌海市被中国书协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书法城”!

    “这是一种文化奇迹!”一位网友曾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的确,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文化底蕴不及千年古城,城市建设未到尽美之态,却能在全国众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中脱颖而出,尽得“墨韵书香”之风,值得让人思考。

    究其原因,或许,只有让我们走进她、认识她,才能理解她、读懂她……

    因煤而兴、因煤而建的现实,不仅带来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特色文化的兴起与繁荣——

    从“煤海奋战”到“墨浪掀涛”的缘起

    乌海市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资源富集。

    资料显示,乌海已探明有37种矿藏,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为30多亿吨,以优质焦煤为主,占内蒙古自治区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左右。

    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乌海这片荒漠从千年沉睡中唤醒,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汇集乌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在煤炭开发中书写着自己的青春和梦想。

    在这些建设者当中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他们在乌海这片热土上挥洒着青春热血,也执着地追求着书法艺术的梦想,书法成为大家寄托情思、消遣时间、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

    “工作之余没有任何文化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枯燥和单调。”当年从老石旦煤矿走出来的书法家王厚孝至今记忆犹新。

    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王厚孝就能在煤矿一些公开场所看到许多煤矿工人挥毫泼墨的场景。

    经常是白天在井下工作近十一二个小时,晚上大家聚在一起搞书画交流。

    “动作是那么潇洒,神态是那么投入,一幅幅作品很是让人震撼!”看得久了,王厚孝自然也喜爱上书法这门传统文化艺术。

    大约在11岁时,在矿工父亲的支持下,他求教王文斌等一些当地有名的书法家,开始练习书法。

    没钱买毛笔,就捡别人丢弃的废旧毛笔;没钱买字帖,就把别人家写好的春联偷偷撕回家一个个剪下来临摹,至今他还保留着几本这样的“字帖”。

    不仅仅是王厚孝,也不仅仅是老石旦煤矿,平沟煤矿、五虎山煤矿等都有一批这样的书法爱好者。

    “每年正月初八的书法笔会成了这些书法爱好者约定俗成的节日,一持续就是十多年,有的煤矿甚至坚持了二十多年。”乌海市书协主席宋永江认为,这是乌海市书法艺术发展与传承的渊源。

    “当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矿井下往上爬行时,当久在黑暗之中的眼眸看到井口透来的一点亮光时,心中对精神文化这个支撑的渴求是前所未有的强烈。”王厚孝后来成为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但和其他人一样,始终没有放弃对精神的追求。

    如今,王厚孝已从一名煤矿工人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协理事、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其作品曾获全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艺术类提名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4次入选全国展览。

    1991年,当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在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总校看到刚刚出版的《乌海书法集》时,对其中83位书法作者的作品大加赞叹:“了不起!了不起!塞外竟有这样一个书法群体!”这本书法集也成为内蒙古首届那达慕大会最抢手的纪念品。

    乌海的书法艺术就是这样在工矿企业中悄然兴起并快速发展,参与人数广泛、参与激情高涨、参与形式灵活。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书法艺术已不仅为煤矿工人所独有,“星星之火”正呈现“燎原之势”,传到乌海大地,掀起巨大的墨海之涛!

    文化与现实的碰撞,古老文明、工业文明、移民文化的相融,必然产生质的变化——

    从“民间发端”到“政府发起”的助推

    “如果把乌海的历史比作一本书,那么,桌子山岩画就是这部书的‘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尹君在所著《太阳神闪耀的地方》中这样写道。

    桌子山岩画是乌海地区已发现岩画的总称。有艺术家曾提出书画同源的说法,认为岩画就是古人类的文字符号。也有人据此提出:乌海的文化特别是书法艺术之兴盛,是得益于这些古老岩画及远古文明的启迪和灵感!

    也许,这一切只是大众的一种猜想和期望,但一个城市文化的兴起无论如何是离不开人类文明支撑与传承的。

    滚滚黄河穿市而过,也为乌海地区注入了母亲河博大的胸怀,并融入一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

    “乌海人”这个概念就是由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的25个民族在开发建设乌海地区时所形成的,广纳四方文化、汲取八方精髓的“乌海文化”也成为一种典型的移民文化和工业文化。

    就是在这种文明与文化的不断整合与引领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下,乌海的书法艺术从量的积累开始向质发生变化。

    到上个世纪80年代,书法已走出煤矿企业,开始在乌海地区普及推广。上自市委书记,下至普通市民、800米深井下的矿工,都能找到潜心钻研书法之人。

    基于群众书法艺术活动的异常活跃,1985年,当时的海勃湾矿务局工会在乌海市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海勃湾矿区分校,后又更名为乌海分校。

    “参加人数最多时一期达四五百人,听得认真,练得也专心。”虽时隔多年,当时兼任分校校长的李贺年言语之中仍带着几分激动。

    被称为“塞上书法家”的李贺年,由于书法艺术取得成就,1993年便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当时大家都在上班,一到休息日,不管路程多远,都会挤上班车去参加函授。”王厚孝就是当年的学员之一。

    以前把书法纯当爱好的王厚孝,在学习班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员间的交流,才知道自己以前所写的作品还有待提高,最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了什么是笔法,为了改正自己的不足,仅笔法一项就足足让他改了两年多。

    1987年毕业后,王厚孝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内蒙古书法协会会员,当时只有19岁。

    10年办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共为乌海地区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书法爱好者,部分学员成为当前乌海书法城建设的中坚力量。

    乌海,这座小城遍布着浓浓的墨韵书香。到1993年,仅有30万人口的乌海市,刻意研究书法的人就有两三千。

    1991年,占地1500平方米的乌海书画院应运而生,是乌海市唯一一个团结、引导全市进行书画活动的政府职能部门,是集创作、展览、教学、收藏为一体的完全公益类事业单位。

    近年来,乌海市政府先后投资近240万元用于书画院和书法碑廊的建设。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乌海书画院已成为当地书法城建设的主阵地,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的青睐,每年在这里都要举办上百场次的书画作品展览和交流活动。

    民间发端的书法开始有了更加坚实的后盾,也让更多专业书法人士有了新想法。

    1994年6月,乌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书法城”,市政府专门作出《关于创建书法城的决定》,并将“书法城”建设列入《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决定》不仅从宏观上提出了创建目标,还从细节上充实了创建的方式与方法,并着眼长远,提出在市师范学校及全市各中小学开设写字课和书法练习课等内容。

    是年9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乌海市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在乌海市开幕。展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共收到15700位作者的19700件作品。其中,乌海市共有13幅书法作品入展。

    乌海市开始在全国书法界小露端倪。

    “乌海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书法城,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全国书法界很有指导意义!”出席此次展览的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的谢云对于乌海市创建书法城的举措给予高度评价。

    4年后,即1998年,乌海市政府再次发文,提出《乌海市创建书法城总体规划》。

    当年,有关媒体均在头版刊登了这一规划;当地媒体先后两次大篇幅介绍乌海书法城。

    虽然从提出目标到正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城”用了14年时间,但在这十多年时间中,无疑又让乌海的书法艺术变得更加厚实与丰满。

    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全市所有书法爱好者的不懈努力,历经14年时间,2008年9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乌海市为“中国书法城”——

    从“文化激情”到“书法之城”的嬗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乌海地区参与书法活动的爱好者已达万人左右。而普通百姓也把收藏书法作品与学习书法视为一种时尚。

    普及性、广泛性、群众性,成为乌海地区书法艺术发展的特点与亮点。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群众,习字者随处可寻。

    至此,书法艺术在乌海地区的发展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文化激情与休闲之举,而是真正融入到一个地区的血脉之中。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乌海市就开始把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作为文化大事来抓。乌海市实验小学、海勃湾区第六小学、海勃湾第一小学、光明路小学等相继开设书法课。

    特别是市实验小学,自把书法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十多年以来,全校师生的书法作品曾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180次,内蒙古自治区奖项340项,市级奖项560项。学校也因少年书法教育成绩卓著,于2008年9日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兰亭小学”。

    如今,走进市实验小学,人未到墨香已至。从校园内兰亭序石刻到作品展览室,从专门的书法教室至走廊和教室内的书法作品,一切都会让人短时间内忘记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心境变得更静。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乌海市培养出国家级书协会员23人、自治区级书协会员121人及市级书协会员千余人。在近年来国家举办的各类书展和书法比赛中,由乌海书法家创作的书法作品频频入选获奖,其中在1995年至2000年间占到内蒙古获奖总数的40%%以上。

    2002年2月,西部地区唯一一家女子书法家协会——乌海市女子书法家协会成立。此后,阴山书院、虎山书院、青泉书画社等一批民间书法组织纷纷建立,老年书协、政协书画院、书法沙龙等各种社会团体也相随而生,成为乌海地区一道靓亮、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

    书法也成为乌海地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曾担任12年乌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李贺年,如今虽年过古稀,但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丝毫未曾减弱。他每天都要坚持练习5个小时左右,书法作品曾先后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展、第三届正书展及首届老年书法展,荣获中国文联的牡丹杯兰亭奖。书法作品也曾在日本、新加坡、美国展出。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乌海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创建书法城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从人才的培训、财政的投入、文化设施的建设给予更大支持。

    2008年,乌海市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赢得赞赏,以注重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为国内首个“中国书法城”,更是将书法这个特色文化推向又一个发展高潮。

    当年,乌海市再次通过《中国书法城乌海五年建设规划(2009年—2013年)》,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划。

    2009年4月,乌海市政府作出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决定,并配备免费的教材和专职书法教师……

    乌海的“煤城”印象正在悄然被翰墨飘香的“文化之市”所替代。

    当文化真正与地区发展融入一体时,作为特色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已不再是一张单纯的“城市名片”,而是实现了——

    从“注重形式”到“追求内涵”的延伸

    近年来,乌海市先后成功承办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华北五省区第二届书法展等重大书法活动,并组织实施“乌海书法万里行”工程,举办跨省市书画交流活动100余次。还和日本、韩国举办了书法联展,建立了固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乌海市还将书法文化与地区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先后举办黄河明珠乌海文化节暨万人书太阳神活动等多项书法活动。其中,万人书太阳神活动等三项大型书法活动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乌海市实验小学、乌达区团结路小学分别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

    可以说,“中国书法城”特别是乌海书法艺术已成为乌海市一张拿得出、叫得响、打得出、有份量的名片。

    围绕中国书法城建设,从2008年开始,乌海市先后开工建设青山翰墨园、甘德尔景区摩崖石刻、人民艺术中心等一大批重要书法文化设施,这些项目计划总投资达4亿多元,把书法这个传统的文化元素真正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细节中。

    与此相随,乌海的书法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有不同规模的书法培训班30多家,经营书画及笔墨纸砚的书苑、画廊20多家,经营书画装潢装裱的店铺14家,每年实现销售收入达500余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书法联展、书画联谊、书法笔会等已成为乌海与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商贸洽谈的载体与平台,并日益形成一种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乌海、认识乌海,吸引更多的投资兴业者及众多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乌海,有力地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繁荣了地区的文化事业。

    随着乌海书法艺术的发展,今年8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也将在乌海市隆重举行。

    本届博览会面向全球征集书法作品3000余幅,组委会从中选出200余幅,连同邀请的名家作品共计600幅,将在国际书法艺术大展上进行展览。同时,乌海市还邀请、招募国内书法文化产品知名厂商、工艺美术品及观赏石精品展销商等500余家参展,堪称国际书法盛会。这也是我国举办的首次以书法产业为主题的国际性书法盛会。

    本届博览会以弘扬中华书法传统、构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展示乌海文明成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集中举办“展”、“会”、“赛”、“戏”、“大型活动”五大类十余项活动,体现国际性、产业性、传承性、创新性四大特点。

    “展”,即围绕打造乌海书法品牌文化,举办国际书法艺术作品大展、“水墨中华”国际高端精品展、“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作品汇报展等系列展览。

    “会”,即围绕推进乌海·中国书法城建设,促进书法产业发展,举办“中国书法城·乌海”国际书法艺术高端论坛和主题座谈等系列大会。

    “赛”,即围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举办全民书法大赛、优秀文艺节目大赛等系列群众性大赛。

    “戏”,即围绕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举办大型文艺焰火晚会、专场文艺晚会、颁奖晚会等系列晚会。

    “大型活动”,即围绕提升中国书法城·乌海的品牌影响力,举办各国书法家书写长卷活动、博览会开馆仪式、书画作品鉴赏公益拍卖会等系列大型活动。

    “通过举办博览会,可以进一步强化书法文化在乌海文化建设中的统领作用,逐步形成书法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带动发展乌海市文房四宝、文博会展、书画奇石等文化产业发展,进而增强中国书法城·乌海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为乌海市实现经济和城市转型,构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创造更加有益的条件。”对此,乌海市有关负责人这样认为。

    (郭臣/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石历增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