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2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青校园

暑期交换生:不一样的假期,不一样的体验

实习生 魏晓彤 本报记者 李新玲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2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你从来没有出去过,可能会很满足于现状;一旦出去了,看到更丰富多彩的世界,你就会有种想要改变的愿望

    在暑假里,有一群大学生过了一个很特别的假期:他们通过申报学校的暑期交换项目到境外体验不一样的大学生活,丰富知识的同时增长见识,甚至通过交换体验重新为自己设立人生目标或职业规划。

    世界各地大学的暑假时间基本一致,不同的学校可在此期间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短期学习,而暑期交换项目是最常见的交换形式。一般来说,学生需要提前几个月开始申请,通过严格的审核筛选淘汰之后才能获得交换的机会。交换的时间多为2~5周不等,交换期间学生会参与到当地学校的特殊课程或暑期课程中,也会有研究报告或外出调研之类的作业安排。

    随着中国大学教育进一步开放和国际化,高校与港澳台地区、国外大学的合作交往日益频繁,各种形式的交换项目得益于此。

    丰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课堂讨论经常充满善意的火药味

    蒋朴是中国人民大学大三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她马上飞赴美国参加为期5周的耶鲁大学暑期课程。耶鲁的暑期学校享誉世界,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趣味性,其中不乏许多经典课程。每年只有极少的中国学生获得这个机会。

    在耶鲁,蒋朴学了两门课程:冷战后的美国战略和政治哲学入门。“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把一学期的课程容量压缩到5个星期,所以有点辛苦,经常要熬夜写报告和论文。”耶鲁的课程安排让她感觉与以前国内学习大大不同:“每节课都有布置的材料,要求课前看。上课前50分钟老师会总结材料,讲一些结构性的基本内容,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打断,之后就是学生提问题或者见解,大家讨论,他会从旁引导。然后会有课堂展示,老师点评,展示后大家继续讨论。”

    轮到自己做课堂展示时,蒋朴介绍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可是外国学生不太了解中国的情况,老师也认为光有经济实力不管用。“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国家在政策和形象宣传上力度还不够。”她说。

    蒋朴最喜欢耶鲁众多的图书馆:规模不大,却分门别类。精良的建筑,厚重的人文气息,让她觉得“好像古代贵族的藏书室”。在耶鲁她读了很多经典政治学原著,收益很大:“读原著的体验与读翻译过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做学术研究时,是与作者做心灵的直接对话。英语水平提高了不少,回国后我会继续读学术原著。”

    另一位同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三学生陈程,对自己在香港大学的交换项目也感触颇深。在香港大学,他与来自10多个国家的学生一起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相关课程,丰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课堂讨论变得非常有趣,“甚至经常充满善意的火药味”。

    他最赞赏的也是老师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时候是在引导思考而不是传授知识。另外,他珍视与各国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可以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并思考生活的世界。对于长期生活在国内、思维模式已成定势的大学生,这是拓展思维和视野的好机会。

    齐备的安全保护措施给了学生和老师极大的信心去完成危险的实验

    暑期交换的文科生要进行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理工科学生则会参加内容非常丰富的实践课程。

    开朗健谈的北京男孩董路宁,是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这个暑假,他和两个同学一起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的暑期交换项目。

    “一开始以为是要去上课的,其实是在一个工业中心完成实践项目,有些类似于我们这边的金工实习。”实践项目让董路宁耳目一新,“与学校单纯传授技术不同,香港老师是在指导学生完成某个项目的同时,传授相关技术。”

    董路宁印象最深的是香港理工大学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尊重。老师很有亲和力,授课方式并不固定,但都很开放,讲到激动的时候甚至会坐到桌子上和大家零距离交流。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让学生亲历亲为,如有失误,他们也不会严厉地训导学生,而是十分友善地去制止。在实验之外,学生可以利用掌握的技术制作自己想要的东西,如铭牌、相册、金属箔的卡片等等。许多设备一流的实验室都对学生开放。

    说到实践中的安全问题,董路宁更有话说:“机械加工涉及到很多安全问题,香港的大学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措施十分专业和全面,全套的防护衣和鞋,以及防护面罩、眼镜和挡板,避免实验的任何环节出现任何可能的伤害。有些时候,你会觉得某些设施其实根本没必要,但这样的安全措施给了老师极大的放心、学生极大的信心去大胆完成危险的实验,这是一种大于硬件效果的心理暗示。”由此,董路宁想到自己在学校参加金工实习时,老师也会着重强调安全问题,但防护措施并没有如此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件精致的工业作品,这是董路宁这次香港之行的物质收获。他说,有了这次的交换体验后,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继续接受这种开放式的教育。

    一旦出去看见丰富的世界,你就会有改变的愿望

    香港大学的南婉娇今年暑假很忙碌。学社会学的她分别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到内地和台湾的交换学习,主要在各地调研当地的社会问题和相关政策。

    在内地,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杭州为了解决绿色环保问题推出的环保自行车项目。香港由于自身的地理条件,多为山地,自行车出行并不常见。“杭州的环保自行车像巴士一样,在某一站刷卡出钥匙,你就能骑走一辆自行车,到目的地后再刷卡锁车计时。这样既方便又环保,还能锻炼身体,我觉得非常好,特别值得推广。”

    因为这次学习,南婉娇有了对比,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内地的大学一直以来都想像香港一样逐渐使用英语教学,其实这并不一定合适。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我们的母语都是汉语。”她认为“在这一点上,台湾的教学非常成功,既有深厚的国文功底,又有较大陆更先进的英文水平,双方结合更适合中国学生。”

    到台湾,南婉娇在国立政治大学做交换生。去台湾之前,她对台湾的社会、政治和统一问题有很多的疑问。到台湾之后,通过参加课程和实地调研,她逐渐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台湾人的历史其实很悲情,由于历史上偏居一隅,加上长期不断的殖民历史,使台湾人很难找到归属感。”

    这次到国立政治大学做交换生,南婉娇和同学们还采访到了国民党和民进党的一些党内人士,两党不同的态度和表现对她的触动很大。她对两岸关系有了新的理解,也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去从事一些有利于改善两岸关系的工作。“听起来可能异想天开。”她笑着说,“可能我一个人没有这样的能力,但香港具有这样的优势,香港可以作为大陆和台湾的桥梁,我们可以做些工作。”

    南婉娇在港大的同学正在筹划“2011年香港大学海峡寻新论坛”,这是一个立场中立、创新求变、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寻求台湾问题和平新解的学术讨论会,2005年由美籍华裔大学生自发创办。南婉娇也参加了这个项目,主要是要做一些争取校方支持、联系资金团体的工作为论坛筹集活动经费。

    南婉娇表示自己会坚持做下去,有机会还将联系大陆的学校一起参与进来。而这都得益于这个暑期交换给了她启发、动力和信心:“当你从来没有出去过,你可能会很满足于现状。可一旦你出去了,看到了更丰富多彩的世界,你就会有种想要改变的欲望。”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