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8月2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军事周刊

“抗洪勇士”关喜志的人生轨迹

王绍波 特约记者 杜善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8-2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2010年7月,千年一遇的洪水肆虐吉林大地。

    浊浪翻滚的洪水奔袭而来,一棵棵大树被连根拔起,一幢幢房屋被大水冲倒,永吉县两家化工厂7000多个化工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中。

    上级一声令下,沈阳军区某工兵团参谋长关喜志率领官兵,在滔滔松花江上,架舟架,捞化学原料桶,救群众,与肆虐的洪水展开殊死搏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7月30日13时55分,在拖拽最后一组浮桥时,意外发生了:一股瞬间形成的急流,使汽艇和舟桥失去控制,一起被吸向大坝闸门,眼看艇毁人亡。在生命的危急关头,为保护人员和装备的安全,关喜志沉着指挥,舍己救人,献出了年仅38岁的宝贵生命。

    关喜志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上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省双城郊外一条通往煤矿的路上,经常有一个光着小脚丫的孩子,在晨曦中不时地弯下腰,快速地捡起过路煤车撒下的一个个小煤块,利索地装进破旧的布袋里。

    这个少年就是关喜志,他在家排行老七,上面有3个哥哥和3个姐姐。

    通常情况下,老幺最易被娇惯。而在关妈妈眼中,这个小儿子却有着比哥哥姐姐们更刚强的性格。

    不久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关喜志父亲的生命。从此,这个家庭陷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

    读中学时,关喜志学习很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虽然上大学的希望很大,但他清楚家里的困难,不想给妈妈增加负担。1991年12月,高中毕业的他,毅然作出选择:学不上了,当兵去!

    临行前,关喜志扑通一下给母亲跪下,连嗑三个响头:“妈,儿子不干出一个样来,决不回来见您。”

    母子二人相拥而泣。关喜志就这样离开了黑龙江双城的小村庄,离开了他深爱的母亲。

    关喜志背着一个大包书,踏着厚厚的积雪,走进了绿色军营。

    新兵训练期间,关喜志天不亮就起床练体能,夜晚熄灯后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背条令,以军政训练全优的成绩,获得了新兵营的嘉奖。

    新兵下连后,本是受训者的关喜志,一边积极参加训练,一边想方设法帮助班长骨干组训,还主动参与连队训练教案的编写。很快,他成了闻名全团的小教员。

    走出乡村当军官,是关喜志人生的最大愿望。1994年,关喜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军校。当年,他到步兵学院进修,作为当期培训学员中唯一的中专毕业生,在结业考核中竟超过所有本科毕业生,勇夺第一。牺牲前,他已经是即将毕业的在读研究生了。

    在战友们眼中,关喜志太要强了,干什么都追求完美。

    只要翻开关喜志留下的一本本党课记录、一份份教案、一张张标图,每个人都会由衷地赞叹他写得一手好字。

    “其实,他刚入伍那会儿字写得并不好。”当过关喜志排长的徐铭介绍,关喜志新兵期间表现优秀,连队决定让他担任文书,可连长一看他的字就失望地摇了摇头:“先代理一个月吧,字练好了就干,练不好就算了。”

    一个月后,关喜志的字大有长进。为了练好字,他把半年的津贴费拿出来买了十几本字贴,一有空闲就伏案苦练,接连磨秃了好几支笔。

    后来,关喜志负责管理的库房账务卡,也填写得清晰工整,在集团军都出了名。靠一手好字,他还成为了每期连队黑板报的负责人。参加团里的黑板报比赛,关喜志所在连总是拿第一。

    这种积极进取的劲头儿,关喜志一直保持着。

    几年前,在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学习期间,让很多学员为难的手工标图作业,却没有难倒关喜志。他上交的汇报标图被老师当作教学范本,他本人也成了同学们心中的“明星”。

    1996年7月,关喜志从军校毕业重返部队时,主动请求到组建不久、条件很差的伪装连担任一名排长。在伪装连,他积极研究提高战斗力的训练方法,带领战士利用废旧吉普车底盘改制移动发烟车。该移动发烟车后来参加了沈阳军区训练器材革新比武并获奖。关喜志先后有5项训练器材革新成果获沈阳军区科技进步优秀奖。

    之后,关喜志任伪装连连长期间,正赶上伪装连担任勤务打杂的保障任务。但是,关喜志从不把自己的连队当成是“打杂”的连队,仍然带领全连在保证正常工作完成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军事训练。炊事班一名战士的游泳训练成绩总是不达标。关喜志就利用休息时间陪这名战士苦练游泳,直到达标为止。年底全团组织训练比武,关喜志所带的连队,许多课目的成绩都超过全训连队,其中体能课目还夺得了全团第一。

    当干部以来,关喜志有5项训练器材革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在《现代兵种》、《工程兵学术》等军事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成为团里创新成果最多的干部。

    2005年,时任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的关喜志,奉命赴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并担任作战组组长。从维和大队组建到物资采购、临战训练、执行任务、测收,再到救助利比里亚群众,他每项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维和任务结束时,他光荣地获得了一枚联合国“二级和平荣誉勋章”。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