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瑶山十余载的乡村医生
8月18日,黄昏时分,妻子已经准备好了晚饭。韦景儿刚风尘仆仆地从一个山村出诊回家,来不及吃饭,又出诊了:3公里外的巴达屯有位老人内出血。
走过一段盘山砂路后,是一段约一公里的陡峭山道,不巧天空又下起了雨。“病人一定等急了,冒雨也要抓紧赶路。”韦景儿说。
山路石阶湿滑不堪,他却走得踏实稳健。他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山路。实际上,今年38岁的韦景儿先天患有佝偻病。
病人家境贫寒,屋子里只安装了一个15瓦的电灯,光线十分昏暗。韦景儿借助手电筒的光束给病人开药方、打吊针。
踏上回家的山路,已经是晚上8时许。此时山谷里漆黑一片,韦景儿打着手电筒赶路回家。雨,一直在下。
韦景儿是镇西村的村医。这个村子位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边远的贫困山区,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九分石头一分土,交通十分不便。
“在大山里,没有健康的体魄是难以生存的。”韦景儿说,“我先天残疾,小时候父亲背着我四处求医,但是始终没有治好。我这样的身体是做不了农活的,便萌生了做医师的念头。不仅为了立业,也为了矫治和自己一样的病人,更是为了大山父老乡亲的健康。”
1996年,从卫校完成医学学业后,韦景儿开设私人诊所,开始践行自己的理想。
14年来,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韦景儿不辞劳苦地穿行于村里的山山弄弄。在开通砂路的山区,他骑着摩托车出诊;没有砂路的地方,他徒步攀爬崎岖的山道,有时要走十多公里。
8月9日凌晨1时许,镇西村弄通屯有一位瑶族老人酒后昏迷不醒,危在旦夕。求医电话打来,韦景儿立即起床准备药品。
外面夜雨淅淅沥沥,妻子心痛地说:“深更半夜的,又山高路险,教他们用些解酒的土药就可以了吧。”
韦景儿说,不成,昏迷肯定不是一般的酒醉,也许是中毒,或者是……说完就匆匆出门。
抢救病人回来的路上,摩托车后轮漏气,山里又没有修理店。韦景儿只好一步一步艰难地将摩托车推行了5里多地,回到家里,天已大亮。
2005年,韦景儿被县里聘为村医,每个月的政府补助只有60元。他依靠诊所每年一两万元的收入支撑着整个家庭和自己救死扶伤的理想。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