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9月8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较真儿的个别人打不倒“假时代”

严辉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9-08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针对作假行为甚嚣尘上的现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136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0.5%的人肯定自己没遇到过作假行为。具体来说,85.1%的人遭遇过“短信诈骗”,83.7%的人遭遇过“假货”,77.0%的人遭遇过“盗版书”。其他情形还有:虚假报道(70.4%)、盗版CD(70.3%)、街头骗术(70.2%)、假政绩(57.1%)、假发票(52.1%)、学历作假(42.0%)、学术作假(41.8%)等。(《中国青年报》9月7日)

    与遭遇作假行为互相印证的,是扑面而来的各种揭假新闻。有时,同一报纸同一天就有诸多揭假的新闻。比如,刑罚执行过程中,出现“缓刑=不服刑”、“假释=提前释放”、“保外就医=玩猫儿腻放人”等奇怪的等式;论文发表领域,一篇讨论“宫腔粘连”的论文,竟遭遇16个单位25人的6轮连环抄袭。还有,高校大跃进出现的真的“假高校”、不崇尚读书又不热衷于研究之真的“假研究生”……(《中国青年报》3月24日)

    从假烟假酒到假证假文凭,从假官假履历到假政绩假改革,从以假作真到真亦是假,这些年不时进入我们视野的林林总总的“假现象”实在让人触目惊心,难道我们就此跌入了一个“假时代”?

    按理说,如今,法制、程序、透明、公正等正在不断普及,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假”的生存空间应该是越来越少,但历史的惯性、残酷的现实、人们的欲望、生存的压力、权力的挤兑、金钱的赎买,总能使制度设计变形扭曲。眼下,“假”仍然大显神通,“假时代”的诸种情形更是十分吊诡。

    三聚氰胺阴魂不散,地沟油大行其道,假冒伪劣生生不息,短斤少两理直气壮,“假”之威力越大就越让人沮丧。“假时代”的例子列举太多,已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尽管方舟子打假的结果竟与做假者一样,同样没有讨到多少好处(从仕途经济看,总体上还不如造假者风光),尽管他打假甚至还惹祸上身,但他还是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心。似乎在局外人看来,他眼里容不得沙子,是“揭丑成癖、打假上瘾”,像堂吉诃德一样愤世嫉俗,但实际上就连他也呼唤制度打假。方舟子认为,打假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中国应该由政府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建立规范的打假渠道,接受举报,进行调查和处理。为了避免腐败,调查过程和处理结果应该尽量透明、公开。这意思很明显,只要制度显灵,他宁愿本人失去打假这一爱好,潜心去弄他的生物化学。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在谈及高校大跃进导致的“真的假高校”的出路时,使用了“破产”一词。是的,我们希望“假时代”的“破产”来得更猛烈一些,只是,少数人冒险较真儿,个别人执著打假,无力使“假时代”破产。最终,还得从制度建设上寻找解决之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