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投愿望世界第一 但84.0%内地小企业零研投
专家认为,造成众多中小企业没有参与创新研发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一味依赖技术引进,把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到市场份额的争夺上了
去年10月28日,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上,一家民营企业在展示最先进的量子交换机。
李博摄(资料图片)
“中国内地企业期望提高研发投入的比例全球排名第一。”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不久前发布的《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2010》显示,从全球来看,中国内地企业希望在2010年增加研发投入的意愿最强,大大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徐华表示:“中国企业期望提高研发的投入,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转变观念,期望在产品、服务、流程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不过,有评论指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不仅要有加大创新力度的愿望,还应付诸实践。而当下企业对研发创新的投入明显不足。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近期发布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状况和产品研发能力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远远低于跨国公司5.0%的平均水平。即使是国内排名第一的零部件企业,与世界前百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比,销售差距也在10倍以上。
国际经验表明,竞争力较强企业的研发投入,通常达到销售总额的5%以上;研发投入在2%左右的企业,往往只能维持基本生存。
而《2006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2006年,我国大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97%。值得注意的是,占我国企业总数九成以上的中小企业,其研发投入力度更显不足,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0.60%和0.22%。
对于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的重要性,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曾撰文表示,“只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才能发展技术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引进永远不能代替自主创新。”
不久前,《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也指出,“中国经济已进入第二阶段”。经济发展第一阶段是由贫困到小康,通过低附加值生产线、利用天然资源高消耗、环境污染、廉价劳动力付出,大部分国家都可以做到。第二阶段是由小康到富裕社会,这时人们的基本需求已获得满足,经济增长来自市民消费,背后的支持是工资高增长,而全球只有1/10的国家可以做到。至于第三阶段,即向知识产权型经济出发,可以做到的国家更少。
有学者说,中国经济要想进入第三阶段,成为“更少国家”中的一员,企业创新是关键,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要坚定靠创新生存的发展理念,而不是赚一单算一单。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如今已成为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生力军。据《2006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统计数据》,2004年~2006年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有8.6万家,其中大型企业占2.6%,中型企业占19.2%,小型企业占78.2%。
但与65.3%的大型企业开展了研发创新活动相对应的是,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目前没有研发创新,其中68.8%的中型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小型企业这一比例更高达84.0%。
可见,当务之急是如何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创新活动的生力军中,并力争成为我国转向知识产权型经济的主力军。
专家分析,造成众多中小企业没有参与创新研发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一味依赖技术引进,把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到市场份额的争夺上了。这也造成部分已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存在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专家提醒,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比如完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制定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优先采购其创新产品等。
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加深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在企业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学会从模仿创新为主转变为自主创新为主,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出高附加值产品,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涌现出不少中小企业最终发展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甚至大型跨国企业的例子,而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依靠自主创新成长起来的。比如华为和中兴,早期都是为进口电讯设备做代理和贸易的小企业,后来走上自主研发道路,发展出更强的核心技术,摆脱了一味依靠进口的困境。如今,这些已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依然不忘加大创新研发的力度。
据《通信信息报》8月2日报道,2009年华为全球研发费用达1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7.4%,在美国、德国及中国等地共设立了17个研究所。此外,43.0%的员工参与企业研发工作,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连续6年位居国内第一,其中绝大部分为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