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9月1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学·法治社会
中科院院士王元追思华罗庚百年

“科学家一定需要博士帽吗”

本报记者 雷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9-1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与今天的人们对博士帽趋之若鹜有些不同,青年时代的华罗庚曾放弃了近在眼前的博士学位。当时,他的学历只是初中毕业生,更多的人对他的定义是“站柜台的小伙计”。

    9月12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行的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华—元方法”发现者之一、中科院院士王元追思华罗庚百年,讲起恩师当年的一段经历感慨不已。

    华罗庚26岁时留学剑桥大学,师从当时赫赫有名的数学家哈代。

    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是个才华横溢、富于创新的年轻人,因此充满期待地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华罗庚却摇摇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

    哈代一脸不解,博士学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对于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来说,更是机会难得。

    华罗庚坦诚而平静地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学位!”

    这位没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却拥有一个博士脑袋。求学两年,华罗庚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了18篇论文,获得了轰动国际的成果!

    时人评价:“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顶货真价实的博士帽。”

    今天,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学士、硕士、博士生产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 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在大学里已拥有教授头衔的人、执掌一方的各地官员也纷纷挤进博士阵营。

    年过八旬的王元始终在关注着这些变化。

    “华先生一直反感不谈真才实学,以虚名、头衔、学位等作为取士的标准。”老院士说到这里感叹,“今天取士的标准出了问题。”

    华罗庚19岁那年,还是个站柜台的小伙计,凭借一篇论文获得清华大学聘任,这个有点跛脚的初中生从此走上这座著名学府的讲台,成了中国的“爱因斯坦”。

    就是王元自己,学历也始终定格于浙江一所不知名大学的本科毕业生。1957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2+3,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这一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的地位。1980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了中国数学领域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今天,博士生毕业都很难谋得好一点大学的教席,“我们晚几十年哪里有这样的机会呢!”王元先生感慨。

    王元说,一个7岁的孩子,有的只有4岁的智力,有的早就超过了,按部就班一级级的上学制度,对于优秀的人才是一种藩篱,为什么我国现在出不了钱学森、华罗庚这样的大科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能给人启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