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父母管上一天孩子也好”
如今,外来人口的孩子在义乌上学已经不是很多家长发愁的事儿了。他们最愁的是不上学的日子怎么办,尤其是在漫长的暑假。
杨巧妹是义乌本地人,她的房客有来自本省温州的,也有江西的、四川的,他们的孩子小的上幼儿园,大的上小学。暑假一放,“家长不愿意停下手中的工作,就把孩子关在家里看电视。”杨巧妹说,还有的孩子在她家一玩就玩到晚上10点多,家长都不来找孩子。
从河南到义乌打工的骆超,有个11岁的儿子,一放暑假,孩子到处乱跑,他只能跟爱人轮流休假带孩子。
还有的孩子放假时就跟着父母去“上班”,有的在货运中转站,有的在工厂。孩子们的安全是最让家长担心的,但又无可奈何。
好人“老哥”的计划
在义乌,有很多当地人是杨巧妹这样的房东,赵云峰家里也有几家外地房客。每每看到媒体关于暑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出事故的报道,赵云峰心里都不是滋味:“外来建设者是我们义乌发展的基石,我们对他们的子女关心得却远远不够。”
赵云峰的名字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提到“老哥”,知名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他是隶属于义乌市志愿者协会的爱心公社的主要组织者,杨巧妹也是爱心公社的一员,网名叫“君子兰”。
赵云峰的儿子暑期上着一天200元的学前班,而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却没有这个机会。举办一个“关爱外来建设者子弟的夏令营”,这一活动提议立即得到爱心公社志愿者的响应。
一份活动计划书很快拿了出来:从7月7日至8月6日,接收200个小学生,除周末外,每天开课,设计课程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绘画、交通知识、消防知识、游戏娱乐等。不收分文,免费提供午餐。费用由爱心公社志愿者自己筹集。
团义乌市委则负责争取各企事业单位、公办学校各科老师的支持。
但是,事情并不那么顺利。这个夏令营要办成,必须借助现有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活动阵地和后勤支持,“老哥”一连跑了三四天,找了几家学校,都被拒绝了。
打工校长的孩子们有人看了
“就算帮父母管上一天孩子也好啊!”“老哥”和他身后的志愿者们没有放弃。最后,他们找到了江滨西路松门山村欣欣学校的徐志斌校长。
徐志斌早年也是到义乌来打工的。“我们这些外来人员的孩子上学不容易,公立学校指标难,学费高,就想办一所学校”。2006年,徐志斌办起了欣欣学校。现在,欣欣学校一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的120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徐志斌自称为“文盲校长”。
“这些孩子一放假就乱跑,还有家长打电话找到我。”徐志斌说,别说暑假了,就是平常,孩子放学都找不到家长,礼拜天有些孩子早上8点出门,晚上8点才回去。徐志斌也想在暑假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可是作为一个民办小学,“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当“老哥”找到徐志斌,徐志斌高兴得不得了,他说:“我当时心里就想,孩子有人看了。”
爱心公社的志愿者们以欣欣学校为基地开始招募孩子。这个暑假,一共有200多个孩子在欣欣学校参加夏令营,他们的老家分布在14个省。好多不在欣欣学校上学的孩子的家长,也在这个暑期把孩子送到欣欣学校来。
爱心公社动员志愿者筹款2.8万元,其中1.6万元作为全体志愿者老师和学生的午餐费用;送每名学生一个爱心书包,共花费1万元,还有2000元用于购买体育用品。
“这些孩子从来没得到过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温暖。”徐志斌说,志愿者们把足球送来的时候,很多孩子居然不认识这是足球。尽管是最热的三伏天,孩子们还是最喜欢上体育课。
可是,毕竟这些志愿者都是社会人士,尽管其中也有公办学校的老师,要撑起一个200名学生的夏令营,并且每天上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夏令营一度面临志愿者和老师缺乏的情况。
浙师大志愿者的及时雨
几乎与爱心公社动议暑期夏令营同时,浙江师范大学的暑期实践队开始组建。今年,该校多支实践队的活动主题是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在实践队出发前夕,教师教育学院的实践队从媒体上看到了欣欣学校开办农民工子女夏令营的事情。实践队由团委书记李恒带队,赶赴欣欣学校。
这个30人的实践队的到来,对于欣欣学校的夏令营来说是雪中送炭。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有小学教育专业的,负责日常教学;有心理学专业的,负责心理辅导和情绪调节;还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负责安全教育以及利用游戏软件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
浙师大的30名志愿者,白天教学,晚上就住在欣欣学校的教室里。
“这些孩子和我们来之前想象的不一样。”浙师大志愿者朱莉君说,他们来的时候担心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会很调皮,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这些孩子非常懂事。“中午吃饭的时候,一看到碗不够了,他们都争着说‘老师,我去拿’。”朱莉君说。
但是,这些学生的知识水平也给了志愿者们一个意外。心理学专业大一学生黄唯带的班上,有的学生小学六年级都没有学过英语,他们在学校里“只发书,不上课”,有的孩子考试只能考三四十分。
面对这么多临时学生,浙师大的志愿者各显神通,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从吉林到义乌来打工的王乃金本来是抱着“听说了,先送来看看的心态”,把女儿送到这里来参加夏令营。女儿的变化令他欣喜。“我们平时给手机充电只拔连着手机的那头,女儿告诉我们这样不安全,应该把另一头也拔下来。以前得给她零用钱,现在她不要了。”王乃金说,在“老哥”他们组织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联欢会上,他的女儿还当上了主持人。
好心人不画句号
浙师大的实践队还有一个外联组,专门负责去小商品市场募集小礼品,发给孩子们。他们到市场挨家挨户地宣传关爱农民工子女,很多人纷纷伸出援手,一名台商一次就拿出3箱文具送给孩子们。
“你们做到了的,我们都做不到。“徐志斌感慨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说。
浙师大实践队的活动原定半个月,很多队员不是浙江本地人,原本也计划趁暑假回家看看。他们离开的那天,本来是孩子们的休息日,志愿者们8点10分就离开学校了,很多孩子并不知情,8点45分依旧来到学校,想要送送老师们,结果却没有赶上。
“当时很多孩子都哭了。”徐志斌含着泪给志愿者们发了条信息说,志愿者让他学到了很多,“你们都那么年轻,还没踏入社会门槛,我目睹了你们所做的一切,你们有团结精神,分工有序,我想你们做每件事都会非常成功。”徐志斌希望,如果这些大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教育行业,就能给予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更多的关爱。他说,就像来送行的这几十个孩子,志愿者为他们做的事情会影响他们一生。
在这支实践队中,有7名同学离开欣欣学校后,又主动回来了。
目前,浙江师范大学正在与团义乌市委商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把义乌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学校作为实践基地,同时计划在13个街道的社区开展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工作。
听到这个消息,好人“老哥”也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