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9月2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共青视点·经济生活
团中央、全国青联首次组织内地优秀大学生赴香港名企实习,“不打杂”、不收费

内地大学生赴港实习记

本报记者 王烨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9-2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开学一周以来,电子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黄勐经常被同学们揪住不放,问一大堆问题,“香港怎么样?”“实习做些什么?”“工资待遇如何?”“毕业后有没有可能过去工作?”

    7月31日至8月30日,黄勐作为团中央、全国青联“内地大学生赴港实习计划”71名参与者的一员,赴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这是团中央、全国青联首次组织以实习为主要形式的对港交流工作。

    为了获得参加实习的宝贵机会,各地大学生使出浑身解数,拼简历、拼学术、拼社会经历。“我的简历有厚厚一沓,除了学历等内容外,还专门做了自我推荐信,介绍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特长。”黄勐说,自己入选的过程与外企招聘有得一拼。

    层层选拔,大学生热情追捧

    初闻学校有赴港实习选拔活动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四学生郑允旺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会不会是假的?”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逐年凸显。在校期间能否获得名企实习经历成为大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某招聘网站的统计显示,九成以上的企业在雇佣员工时都希望招聘能够尽快展开工作的求职者。5000余名职场人参与了该项调查,结果显示,六成职场人曾在大学期间参加实习,三成职场人的第一份工作来源于实习。

    与此同时,一些不法机构利用大学生“渴望实习,渴望去名企实习,去港澳或者海外实习更佳”的心态,以各种名义收取高额实习费用。诸如《8800元赴港实习10天,网友质疑骗取大学生钱财》、《大学生暑期赴港实习小心不法中介设局》之类的媒体报道屡见不鲜,短短数日的所谓“实习”,最后只是以在某名企大门前的一张合影收场。

    而这一次,赴港实习不仅不要钱,主办方还给每人发放3000元港币的实习补贴。校园BBS上、各地团省委网站上、食堂门口的公告栏上张贴的短短数百字的报名通知,引来无数大学生的关注。

    “先是各个院系选拔,再是学校选拔,最后团省委选拔。”时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委书记的马国顺曾全权负责选拔工作,他亲身经历了各级团委书记从不相信到积极准备选拔、再到纷纷来校团委“打招呼”、“推销”自己学生的全过程。

    最后,为了防止“走后门”,学校团委专门组织了一场答辩会,从各院系请来13名评委投票决定由谁入选,“最后入围20多个人,只能上两个。全校公示3天后,再报到团省委,再选。”

    一段小插曲是,几乎每一所学校的团委老师都至少往团省委跑了两次去“争取机会”,“你别看全国只有71个人入选,这影响力可不得了,多少学生、家长、老师,甚至校长都对这事十分看重。”

    记者发现,几乎所有有学生入选的学校都专门为此事在校网的头条发布标题新闻,曰“祝贺我校某某同学入选全国青联内地大学生赴港实习计划”。

    这次实习“不打杂”

    如果告诉你这些大学生去了哪些企事业单位实习,那你就准备好惊讶和羡慕的眼神吧——香港新世界集团、南丰集团、信德集团、中银国际、香港商品交易所、TVB电视台、中国建筑国际集团、香港市区重建局、四洲食品等。

    每天早晨,就像香港所有的上班族一样,南丰集团的“员工”黄勐要从位于港岛最东端的柴湾挤上地铁,经过半小时到中环,走进漂亮的写字楼,开始一天的工作。上班第一天,由一名曾在内地实习的香港大学生带她坐地铁,教她买早餐。

    “真的就像要求员工一样让我干活,可不是打杂。”实习期间,黄勐分别在集团工程部和IT部之间轮岗,前者要求她负责收集公司正准备开发的某地块投资项目资料,后者则请她参与企业内部建议书系统的流程和页面设计。

    在香港市区重建局,曾在澳洲攻读本硕的中国社科院博士生乔牧川有了一段过去从未见识过的、“不一般”的经历。香港人如何决定一座旧楼是拆、是修;如何对拆迁安置进行估价和赔偿;有哪些法律规定了公共房和拆迁政策;出现“钉子户”应该如何应对;如何雇佣中介机构进行招投标;怎样回避暗箱操作等利益不公……处理这些尖锐而又敏感问题的方法、手段他都牢记于心。

    乔牧川曾经游览过港岛,也曾在北京某大型国企有过实习经验,但这一次,他觉得“不一样”,“以前到香港,只是走马观花,对一国两制还缺乏深入的了解;以前实习,只是坐坐办公室,记不清做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

    本次赴港实习不仅帮助大学生增加了职场经验,并且给大家提供了参与社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极好机会。乔牧川告诉记者,每个双休日主办方都会组织实习生们出去“走动走动”。有时去公园游玩,有时到高校交流,有时参观养老院,有时走访“公屋”(香港的廉租房),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香港中联办青年部部长韩淑霞等领导还和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深入的交流以前很少参加。”

    港澳青年交流转型:切合青年实际需求才有生命力

    “变了,变了。”看到全国青联组织内地大学生赴港实习的消息,一位曾长期从事港澳学生交流互访工作的高校教师甚感欣慰,这样的变化让他觉得今后的交流有了新的方向,“以前只是简单互访一下,最多一个礼拜。如今,青年最关注什么,最想要什么,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才是未来深入交流的方向。”

    事实上,全国青联、香港青联早在4年前就已开始探索“交流实习”这条路子。只不过那时的“实习”,仅在香港学生赴内地实习的“单边”合作上进行“试运行”。

    4年前,31名香港大学学生从500余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踏上进入祖国内地实习的道路;4年后,2000余名香港学生报名争夺300余个赴内地实习岗位,参与大学从原来只有香港大学一家增加到了8所香港高校,实习地点从原来的上海增加到了北京、上海、大连三地。

    4年的实践证明,交流实习活动不仅有生命力,而且生命力旺盛。

    “小有名气后,企业、高校、学生三方面都对这项活动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不是我们求他们参加,而是他们主动要求参加。”全国青联常委、香港志愿者协会主席、香港青年联会常务副主席叶振都是本次内地大学生赴港实习计划香港方面的负责人,他足足花了半年时间在香港给同学们找实习岗位。

    他心里知道,第一次搞交流实习总会有很多困难,但连续4年组织学生赴内地实习的经验告诉他,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只要这项活动有生命力,今后一定能做好。”

    几天前,他与每一家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HR都进行了沟通,每家企业都填写了意见反馈表,“所有企业都表示今后愿意继续这项合作。”最令他兴奋的是,有一家企业明确表示愿意帮助在该企业实习的学生毕业后申请赴港工作。

    叶振都告诉记者,过去港澳青年交流有些停留在表面,“大家吃个饭,游览一圈,买点东西就回去了,意义不大。”如今,港澳青年交流工作正往越来越“深”的方向做,“比如实习,他们在这里有生活、有工作、有朋友,对香港的了解更深入,自身提高更快。”

    团中央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团中央、全国青联围绕胡锦涛总书记“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组织各类活动正越来越贴近普通青年,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活动均围绕青年实际需求实现服务和影响青年人。港澳青年交流工作也是如此,只有找到切合青年实际需求才更有生命力,继而才能创建受到青年人热捧的品牌活动。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