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不受欢迎? 76.2%的人曾因质疑遭遇不公
8月7日新华网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称,不能将批评指责干部视为诽谤犯罪。
漫画:唐春成
最近,“质疑”一词又开始流行。在华中科技大学秋季开学典礼上,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16分钟的讲话中先后82次提到“质疑”,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哪怕是质疑学校和校长。“根叔”的发言再次引发网友追捧,但也有网友直言,在当下社会,质疑很难。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2053人参与,“80后”占36.4%,“70后”占34.6%),58.9%的被调查者表示,周围很少有人会提出质疑;6.4%的人坦言,在自己周围几乎听不到质疑的声音。54.8%的人反映,在平时的学习或工作中,往往只是心里质疑,但不说出来;只有14.6%的人承认经常直接提出质疑。
56.4%的人承认喜欢质疑的人不受欢迎
刚刚进入北京广渠门中学成为一名化学教师的栗巍,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学生们都很听话,没有人‘找茬儿’。”但几天下来,栗巍还是觉得有些失落,“我很希望能和学生有真正的对话,听到他们的想法,即使是质疑。”
在一次实验课上,栗巍像往常一样,让学生们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加入水中,并强调“顺序不能反”,学生们也乖乖地执行。突然,一名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不能把水加到浓硫酸里呢?”课堂上顿时响起一片笑声,大家都觉得这个提问很无聊。栗巍却感到这个提问很有价值,是一种真正的交流。“平时的‘顺利’可能只是一种表象,学生是否有疑问,是否真正明白我说的话,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重庆育才中学教师黄萌告诉记者,身边不少老师对数学课本上提到的“0应该是质数”有疑问,“数学讲究要么‘是’,要么‘不是’,不能说‘应该’。但老师们也只是在办公室私下讨论,没人真正提出质疑。”
本次调查中,58.9%的人表示,周围很少有人会提出质疑;6.4%的人坦言在自己周围几乎听不到质疑的声音;也有34.7%的人说,身边会提出质疑的人“很多”。
名校毕业的张立新博士,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做第一份工作的“惨痛”经历。那时入职不到一周的他,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质疑某同事的销售方案的可行性,却被领导批评“没弄清楚状况就满口跑火车”。不久后,张立新又向上级部门提交了一份长达1万字的意见书,质疑公司的管理体制,半年过去了也没有任何领导回复。去年年初,张立新却收到了公司的“劝辞书”。“临走时,有同事特意悄悄地嘱咐我,‘混饭吃不容易,以后少说话为妙’。”
人们一般怎么看待喜欢质疑的人?调查显示,63.8%的人选择的是“喜欢挑刺”;47.5%的人选择“不守规矩”;37.7%的人觉得是“不尊重别人”;只有37.6%的人选择了“能独立思考”。
调查发现,76.2%的人曾因提出质疑而被责罚或遭遇不公,其中22.6%的人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
56.4%的人承认,喜欢质疑的人不受欢迎。其中21.8%的人发现,喜欢质疑的人会“很不受欢迎”。
93.7%的人肯定我们的社会需要质疑精神
是什么原因导致质疑不受欢迎?调查显示,76.7%的人认为,主要是一些管理者和“权威”缺乏接受质疑的雅量;73.7%的人则将原因归结为“质疑的人会处处碰壁,付出代价”;50.8%的人认为“即使质疑也没什么用”。
69.6%的人指出,我们的社会其实不缺质疑精神,缺的是宽容质疑的大环境——宽容尚且做不到,更别提欢迎质疑,提倡质疑了。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退休教授金林培也认为,当下社会缺乏质疑精神,与大环境有关。“过去,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而现在大家都在说‘好’,没有实事求是的风气了。”
在他看来,老师一般还是很欢迎学生提出质疑的。也有部分老师面皮薄,经不起质疑。还有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如果知识不够,欠考虑的质疑就是在瞎搅合。而学生不质疑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害怕前途受影响,因为学生毕业找工作,经常要靠老师的人脉。
调查中,还有50.3%的人将“缺乏质疑精神”的原因归结为“我们的教育不鼓励质疑”;42.3%的人觉得,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缺乏质疑精神有关。
尽管如此,在本次调查中,高达93.7%的人肯定我们的社会需要质疑精神;73.4%的人认为,有质疑的环境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61.3%的人表示,质疑是突破和创新的基础。
对此,50.5%的人认为,要培养“质疑文化”应从教育开始。
“考试的标准答案就是那样,你不那么做就得不到分,怎么质疑?”曾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任职的范娅认为,社会上不少人缺乏质疑精神,与他们受到的应试教育多少有些关系。“我们总是下意识地采用鼓励‘乖孩子’的教育方法,而忽略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很少真正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质疑。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能否成为创新大国的关键。”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施一公近日发表博文指出,他发现,有个性的学生做研究的潜力较大,而八面玲珑的学生,尽管讨人喜欢,却常常在研究上坚持不下去。
今年5月,施一公应邀出席以色列驻华大使举行的晚宴。席间,大使先生告诉他,同中国人一样,犹太家庭也有教育孩子拔尖成才的传统。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的母亲,在佩雷斯小的时候,每天会在他放学回家后问两个问题:“有没有提一个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有没有做一件让老师印象很深的有创意的事”。施一公说:“我的孩子放学回家,我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如今,施一公每次遇到学生跟他有不同意见,总会刻意表扬。“做创新性的科学研究,需要批判性的分析思维。学生,特别是中国的学生,必须去除墨守成规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