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是个民生工程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江门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建设的美好展望,更是对全体市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据了解,江门不为速度诱惑所动,曾拒绝了投资上百亿元的纸浆项目,在一年内未批准及劝退污染建设项目108个,让江门水更绿,山更青。
作为珠三角唯一一个没有重酸雨的城市,江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47%,森林覆盖率达45.6%。江门市严格环保准入标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了一条符合江门实际的协调发展的绿色之路。
环境要保护,经济也不能落下。近几年来,江门市发展得有“质”有“量”,“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循环经济”四大优势产业及装备制造业等正推动“江门战车”跨越式前进。“工资不低,物价不高,生活很幸福”是江门市民对城市的评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体现了江门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个形象工程,而是个民生工程。”江门市代市长刘海强调,创建文明城市的本质在于创造和谐社会,核心是“人”。政府要以老百姓的满意度来衡量工作的成果,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感到幸福,才能证明创建是成功的。
多年来,江门市致力于打造高效的服务型、廉洁型、创新型政府,一些方面的工作走在了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前列。81个办公部门、342项审批和服务事项,去年刚刚“扩容”的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是广东省规模最大、服务项目最多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民可以在这个行政“大超市”里办妥所有涉及企业、个人的行政审批事项,去年群众测评满意度接近100%。
从事二手房交易的王小姐是行政服务中心的常客,她告诉记者,中心“扩容”后,采取一条龙式的服务,办理业务不用在各个窗口间跑来跑去,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
“连遭暴雨无水浸,因为我们把钱都投到了看不见的地下工程上。”江门市前市长王南健如是说。江门作为后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既学习了先发地区的经验,同时也吸取教训,少走了很多弯路。江门不搞“穿衣戴帽”工程,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市民最希望解决的问题。
在江门,为建立一条市民与政府间的“零距离”沟通网,从2003年开始,江门市动作频频:开通政府服务热线;市长定期约见人大代表;定期进行社情民意调研;开展网络“市民议政”;市长公开手机号码接听百姓电话……市民与政府间的亲密沟通网络在几年间迅速高效地运转起来。
“江门虽然小,可是它给我的总体感觉是生活质量特别高,除了自然环境优美,而且人文环境也很好,包容性很强,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家在内蒙古的方锦,两年前从北京来到江门工作。她说,江门是一个让她很有归属感的城市,即便离家很远,也不会觉得孤单。
港澳同胞退休后回江门养老,近年来也形成一股热潮,“江门不仅是鸟的天堂,也是人的天堂。”李先生退休后从香港回到江门买了房子。在他看来,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处,从新城区去旧城区也不过十几分钟的路,且宽敞的道路从来不会堵车,最重要的是他始终觉得江门渗透着一种“和”文化,“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政府与民和,这种感觉很好。”李先生说。
本报广东江门9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