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历程
重庆交通大学:每次晋级都是新方案
重庆交通大学团队的项目是“桥梁加固”,核心技术是在支撑柱上使用可以调节支撑力的新材料链接新支柱和旧桥体。学习道路桥梁专业的陈增顺是四人团队中技术负责人,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他们的团队是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PK掉对手晋级决赛的。
“校赛和省赛的时候对手其实都比较强。”陈增顺说,“校赛阶段有一个很有竞争力的项目叫‘直音科技’,能使声音定向传输,而目标之外的人则听不见。省赛时有个叫‘路源’的项目,利用废旧轮胎修路,也很强。”
陈增顺说,依靠团队的配合让项目变得更完美是他们胜出的关键词,“好的技术大家都有,但从团队的角度上还要看市场开发、企业管理、成本控制之间配合。”
他们的团队在组建之初也经历了一段磨合期,负责市场开发的吴放不同意他的定价,负责财务的杨潇不同意他的工程预算。改方案贯穿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每次比赛都是一个新方案。
“方案至少改了有十几次,每改一次所有的财务内容都要重新写。”杨潇说,“白天要上课,只有晚上写,每次至少要熬三个通宵。”
东北师范大学:能源行业很难进入
东北师范大学团队的项目是“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海水的表层流动进行发电。团队中负责市场开发的陈毛毛在参赛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没想到能源行业这么难进入。”
他们的团队组建了一年,在比赛中凭着技术和运营的良好配合击败对手晋级。在比赛中陈毛毛负责市场开发,但在如何进入行业的问题上,他被难倒了。
“真没想到一开始根本没有人认可我们的产品。”陈毛毛说,“电力行业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主要考虑的是国家宏观政策,这不是我们能掌握和控制的。”
“后来我们考虑做细分市场,主要做中小市场。比如针对渔民来设计我们的产品,渔民不考虑宏观政策,只要能省钱就可以。”陈毛毛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启发我们开拓新的市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的项目是“液体透镜”,主要针对手机等使用的小型摄像头使用树脂镜片采用机械变焦的方式而研发的小型透镜,其技术原理是在液体状态下靠电流来控制镜面曲度实现变焦。
队长茅绛强说,在比赛过程中他们的技术受到很多人的好评,但是在向手机生产商推销他们的产品时,他们的团队却发现没有人愿意改变现在的产品而采用新技术。
但是,在复赛晋级时,评委的点评让他们产生了新的思路。“我们现在在把产品微型化,这样可以做成阵列。阵列镜头的应用就不再是针对手机,而是有更广的应用范围。”茅绛强说。
本报记者 鄢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