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赛场没有硝烟弥漫
9月26日,在网络虚拟运营的比赛中,一名参赛选手为队友遮挡窗外照射来的太阳光,协助她进行网上操作。本报记者 赵青摄
“你们怎么做得这么好,也告诉告诉我们呗。”
在专为网络虚拟运营大赛建立的QQ群里,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对话。华东理工大学参赛选手李朦告诉记者,来参加“挑战杯”比赛之前,大家虽然没见过面,但都已经通过网络“认识”了。
“刚开始练习网络虚拟运营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大家都是竞争的关系,常常出现‘市场’上十几家‘企业’集体破产倒闭的情况。”后来,大家逐渐意识到,这样不正常的“竞争”只会让彼此之间“两败俱伤”,于是开始通过QQ群交流经验。“就像我们和供销商的关系,”李朦打了个比方,“我们要进货、销售肯定要和供销商讨价还价,但是也不能一味地为了利益不顾一切。最后最好的结果还是实现双赢。”
在不断的交流和磨合中,华中科技大学所在小组的14家企业学会了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在9月26日举行的网络虚拟运营大赛中,小组十四家“企业”没有一家破产,全部实现了盈利。
李朦觉得,能走到“挑战杯”终审决赛的队伍都是很优秀的,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平时在学校里,我们也会和其他同学进行创业方面的交流。但是学校范围毕竟有限。”李朦说,走出学校,走到“挑战杯”终审决赛的赛场上,才发现不同学校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地域更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真实的市场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交流,我们学会接纳不同人群,明白了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相互取长补短,才是创业成功的条件。”
“我们还自发地组建了一个非官方QQ群。”李朦告诉记者,在“官方群”里,大家讨论的多是和比赛有关的事情,而在“非官方群”里,年轻人们聊的就多了。“到吉林去哪里玩,有什么好吃的,这些我们都会聊。”
厦门大学参赛团队“尤里卡能源有限公司”也是“挑战杯”的受益者。
“根据团队前期市场调研与行业分析结果,结合公司技术特点,我们选取了风力发电变桨储能设备、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轨道交通能量回收系统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团队负责人杨家威告诉记者。厦门大学“尤里卡能源有限公司”带到“挑战杯”大赛的产品是“液相超级电容器”。
杨家威说,他们本来设想的是把产品向南推广,因为南方有很多海上风力电机,“我们觉得他们一定需要我们的产品”。然而在来到“挑战杯”赛场和来自海南的同学交流之后,杨家威和他的团队得知,南部风电厂的风机都是浮在水面上的,并不需要他们的产品。
虽然“挑战杯”是一场竞赛,杨家威还是觉得,不要过分强调“竞争”。杨家威认为,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开拓视野。“‘挑战杯’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也为我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进行交流,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杨家威还在QQ群里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学生创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人脉。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些其他学校、其他地区的同学,在创业方面有一些共识,希望以后有机会和他们合作创业。”
刘成是湖南科技大学参赛团队的财务总监。他认为,自己团队的优势就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我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大家各有所长,各自在创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团队内部的交流。”
江苏大学的许忠新说,除了模拟经营方面的沟通交流,在QQ群里,大家有时也会聊点别的。通过交流,许忠新发现,江浙地区的高校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明显更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帮助学生创业。比如在江苏大学,学校将闲置的公共场所开辟为创业基地,并为学生提供软件、硬件上的支持,以及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等等,鼓励学生创业。
“在群里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许忠新说,想在比赛结束之后和这些同学好好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