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9月26日,吉林大学校长展涛接受本报专访。本报记者 赵青摄
“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是吉林大学校训。最近十年,吉林大学六校合并,组成了如今的“新吉大”。这所将“创新”写进校训的大学,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式。
吉林大学校长展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创新和创业可谓当今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现在高校培养人才要有一种创新和创业的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吉林大学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目前,吉林大学正在探索“三种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第一、“学科综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六校合并、学科齐全是吉林大学的一大优势。吉林大学鼓励学生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通过主辅修、二学位的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已推出40多个可供选择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让学生享受到新吉大学科综合的资源优势。
第二、“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可供创新的客观条件。吉林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向本科生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委重点实验室等,使得学生从低年级开始了解学术前沿,高年级时能更多地参与实验。此外,吉林大学加大了对开放课题的经费投入,发挥吉林大学在科研方面的优势,营造研究环境,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研究的环境中学习,学会质疑、批评,并且提出新的问题。
第三、“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所谓“开放环境”更多是指校园之外的环境,让学生走入社会、走入企业。吉林大学在开放环境下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方面,也有几项设计,首先是第二校园计划。目前,吉林大学已与十余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今年有500多名吉大学生有机会到其它高校交流学习一年或一学期。其次是海外学习经历,吉林大学希望让更多的学生有短期或长期的海外学习经历从而开阔视野,接受不同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思维模式的转变。此外,是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一方面,吉林大学与许多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实习。另一方面,吉林大学把志愿服务“学分化课程化”,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谈及“课程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展涛表示,所谓“创业”,并不局限于鼓励学生真刀真枪的创业,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吉林大学整合各方资源,尽可能吸引社会资金,同时动用校内科技力量,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硬件环境。毕业后,真正创业的学生比例不一定很高,但吉林大学从更广的概念上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社会中去,让他们参与创业或者实践,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展涛认为,现在,大家对大学生的评价走两个极端。一方面认为现在的学生非常聪明,知识面广,基础素质很高。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一些质疑,比如自我中心,自我意识较强。他们身上缺少的往往是一种经历和锻炼。所以现在大学培养人才除了要保持原来的优势专业训练、技能训练,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成长多样化的选择。如果既有这种相对优势,又有一定的丰富的人生经历,社会经历、创业经历,那么他们将来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人才。
既然看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但是不能像从前,用一个行政化命令或一个简单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展涛校长认为,要想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要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如果教育者的教育模式都不创新,是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的。
展涛对“挑战杯”也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首先,“挑战杯”是一项大赛。对于比赛,大家往往会在心里打一个问号。因为在传统印象中,比赛通常是为了争夺荣誉。另外,参加比赛的只是一小部分人。
“但是后来接触了一些参与过‘挑战杯’的同学,他们带给我很多触动。”展涛校长说,对“挑战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是近几年的事。
第一、参与“挑战杯”的人其实有很多,并不只是决赛选手在参与。每个学校在组织“挑战杯”时都有一个从学院到学校的层级筛选,也就是说,组织“挑战杯”就是在创造更多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创业过程中来。
第二、参与“挑战杯”重在丰富学生的经历。许多参加过“挑战杯”的学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这种模拟参与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展涛说,许多学生谈起“挑战杯”,他们都会提到对于创业的兴趣和自信心、合作参赛的团队精神等等。每个参加“挑战杯”的作品都是由不同专业的几位学生共同完成的,他们一起攻关设计、争取资源、甚至联系企业合作。“我想这种经历、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涛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挑战杯”中来。不强调结果,参与的过程就是锻炼的过程。此次吉林大学积极争取承办“挑战杯”,就是希望更多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直接受益。这对吉林大学的创业教育也是一个推动。
展涛说,在筹备“挑战杯”的一年多时间里,完善“挑战杯”竞赛的同时,也完善了学校的创业教育。比如,学校依托管理学院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不光有本校老师,也邀请了一些校外企业的老师进行授课。吉林大学还利用省内基金、校内科技园的基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支持和机会。另外,也让大学生意识到创业并不遥远,整个学校的创业氛围都被带动起来了。这对于培养吉林大学学生的创业精神、弘扬校园创业文化是一个有利的机会。
展涛还表示,从南北方的文化差异来讲,南方高校的大学生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相对而言他们在创业能力方面就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所以对于北方的高校来说,就更需要这样一种机会,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时弘扬校园创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