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制创新是为了增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中国青年报:此次赛事,共青团中央对赛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杨松:这次赛制改革的主导思想是进一步增强创业计划竞赛的实践性和示范性,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导向性。经过反复研讨和可行性研究,我们在本届决赛计划书评审、秘密答辩、公开答辩等竞赛环节的基础上,首次增加了参赛团队网络虚拟运营的环节,用网络来全真模拟创办、运营公司的全过程。
中国青年报:网络虚拟运营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杨松: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模拟商业实战的软件,高度模拟商业运营的真实环境。经过反复考虑,我们设定了6个竞争周期,所有参赛团队都在同一个起始点上,在每个竞争周期都作一些经营决策,包括买原料、进设备、预判市场,制定销售策略等。在这个过程中,参赛者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财务报表平衡,确保自己不能在竞争周期里破产,而且要争取赚更多的利润。可有些学生在模拟运营中,每个竞争周期账面资产都是负值。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企业每个月都要报税。我们通过这个模拟运营的环节,就是要让参赛学生知道在公司实际运营中,每个月需要考虑什么事情,什么时候要缴税,什么时候要进货,什么时候要做营销,什么时候要看自己的盈亏平衡。
中国青年报:此次赛事为什么要进行赛制的改革?主办方对这样的调整有何种考虑?
杨松:“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发展了11个年头,这届是是举办的第七届。从首届到第七届,竞赛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开始的时候,竞赛最大的功能和作用,是开创大学生创业的风气,引导大学生逐步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现在来看,今天参赛学生的项目和10年前的创业项目不可同日而语,越来越具有实践性,与市场、专业结合的更加紧密,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项目的独创性和不可替代的商业模式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今天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除了要引导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之外,其办赛目的必须逐渐转变为育人才、推项目、建团队、成事业。这样几个目的结合起来同步发展,不仅要引导一种全社会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氛围,而且要实实在在地培养一批好的项目,所以,我们本届竞赛加入了新的环节,能够让参赛学生和他们的项目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中国青年报:赛制改革对大学生参赛以及对其以后真正地从事创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
杨松:赛制改革改变了以往的状况。过去几届竞赛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参赛动机就是通过写一个创业计划书来拿个奖,回去之后,这个计划书被置之高阁,自己根本不能真正地去创业。我们就是要改变过去只动嘴,只动脑,不动手的情况。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引入网络虚拟运营这一环节,把大家引导到能动手上,不但能设计规划未来,还能够动手去实现未来,不但能够迎接挑战,更能够战胜挑战。这样,创业计划竞赛对学生的培养就更加全面了。
中国青年报:此次大赛还邀请了不少大学校长、书记来参加大学校长创业教育论坛,这也是与往届竞赛相比的一个新变化,这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杨松:前些年,创业教育还没有这么浓厚的氛围。但随着中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这当然也有“挑战杯”的影响和作用。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不断深化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大讲堂、KAB创业教育项目等品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共青团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可以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主要还是靠教育部门和高校的推动,而且很多高校这些年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所以本次赛事期间,我们安排了这个论坛,目的就是要集思广益,提高认识,努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深化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