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网络团购,民众何以不买账
对于中国众多年轻网民而言,如果没有参加过网络团购确实已经OUT了。即便你已不再年轻,网络团购也并非时尚得不可接近。据报道,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叠加,不少消费者选择“宅”在家里进行网络团购,用这种新兴的方式选择假日餐饮和娱乐项目,引发了网络团购热潮。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消费土壤”,国内团购网站才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3个月的时间内,中国团购网站就增加到了400多家。数量的骤然增加也引得舆论惊呼,国内团购网站呈现出“泡沫式繁荣”。
“泡沫式繁荣”只是对这个行业的生态概括,作为个体的消费者似乎并不在乎泡沫是否存在,他们在乎的只是网站的信用度、服务质量与折扣程度。不过,有服务的地方总免不了有投诉,新华社8月31日报道,北京团购消费成为近期消费者投诉热点,网络团购也不免暗藏陷阱。
值得玩味的是,针对网络团购网站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推出了诚信资质认证和评级标准,以设置门槛约束团购市场乱象,但这样的举措在网络上竟然遭到了多数网民和消费者的抵制。本是为消费者考虑的举措,为何在消费者这里遭遇了冷脸?网民们对政府部门的监管显然心存疑虑。
消费市场中存在乱象,政府部门出面监管理所当然。具体在网络团购市场中,政府干预从长期来说肯定是必要的,但政府干预的时机和力度也很重要,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的干预对于行业发展来说结果完全不同。目前中国网络团购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创新和发展的可能,这个时候政府部门急吼吼地出面干预、设置门槛等等,会不会伤害到这个市场的发育?
消费者和多数网民之所以对政府部门的干预不领情,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不相信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能起到什么作用。网络团购市场正蒸蒸日上,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这多多少少也算是一块可以盯紧的“唐僧肉”,以“监管”的名义为部门谋些“福利”,也是大有可为的。
可以想见,推出诚信资质认证和等级评定标准势必要收费的,只要一涉及收费,就可能涉及到权力寻租或者其他权力利益,其中的好处世人皆知。正因为有“好处”,所以多个部门才会主动前来“监管”,但多部门的监管一定能保证网络团购市场的诚信吗?未必!针对网络团购市场的监管,除商务部的诚信资质认证和评级标准设定外,工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其他政府部门也在酝酿出台相似措施。与其说是“多龙治水”,倒不如看作是“多龙抢水”。
在经营者、消费者甚至多数公众眼里,当下最反感的莫过于“证件经济”了,不是所有的问题只要办个证就万事大吉了。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其中生产者和经营者并不缺少“证件”,为何依旧问题频仍,说白了并不是证件资质的问题,而是政府部门监管的作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