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学术流浪汉”请先清理自家门户
笔者在此并无意探讨安阳曹操墓的真伪,也无意对争论过程中的各方观点进行评介,只是对“学术流浪汉”这个称谓颇有兴味。顾名思义,所谓“流浪汉”者,即指居无定所、无家无业者也,“学术流浪汉”显然是指那些无门无派或不是出自正宗门派、未在学术科研机构供职的研究者。这样的研究者确实有一些,其观点或亦颇多荒诞者,但以“学术流浪汉”相称并要“谨防”,是否妥当呢?
凡学术研究、表达和争论当中,观点难免对错之分,成果难免价值大小乃至有无价值之别,但研究者的身份却不该成为判定这一切的标签。若认为只有学院派的观点方可信可读可研讨,“在野派”肯定一无可取,既不符合学术规律,不少学术事实和历史经验亦足可证明其荒谬。典型如国学大师钱穆,17岁即辍学,边任中学教师边进行学术研究至36岁方发表成果,若依唐研究员之观点,这是十足的“学术流浪汉”了?尤其是,钱穆一出手便是与康有为相辩驳,按唐研究员的思路这更应是“借机炒作自己”了?
学术研究讲究规范,所以看重门派出身亦是无可厚非,但却不能抱定门户之见,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非出名门,其论必谬”。特别在人文学术领域,学院派与非学院派的能力区别和资料把握,并没有自然科学领域那么大。便以研究三国和曹操为例,社科院的专业研究人员固然掌握资料多些,但不能说民间人士的看法都是不可信的演义。
尤其是,“学术流浪汉”这一概念在以门户划定高下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遮掩了目前学界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当今学术领域,各种泡沫确实很严重,但真正产生很大负面影响、造成很多浪费者,并不是学术界的“流浪汉”们。最近深陷抄袭风波的汪晖和朱学勤,与方舟子从学术论辩上升到锤头之争的肖传国,都非但不是“学术流浪汉”,还堪称学术的“门派掌门人”,恰恰是他们给学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完全有理由说,学界的那些水货“门内弟子”,比“流浪汉”更值得警惕。因为与前者相比,后者毕竟话语渠道有限,学术公信力也相对欠缺,想制造出影响都很难。
所以,想奉劝那些充满优越感的学界大佬们一句:在警惕和贬抑“学术流浪汉”们之前,还请先清理一番门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