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9月3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襄垣 太行山上的明珠
2010-09-30

    襄垣人以水、河流、森林、景观公路、大型立交桥彻底颠覆着黄土高原的资源型城市旧城改造的传统理念,重新布局着城市的格调和品位

    襄垣,一个因煤而富,也因煤焦产业发达而备受污染、脏乱、拥堵之苦的资源大县。

    襄垣,一个因加快转型,产业升级,城市功能提升,城乡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强县。

    2010年秋天,当汽车开下高速公路襄垣出口,迎面而来的古韩大道先让人感到一种大气:宽达90米的宽阔大道中间流淌着清澈的人工河,河岸上、公路边全是绿化。在太长高速襄垣出口与208国道交汇处,凌空架起的立交桥使运煤车辆和过往车辆实现了完全分离,昔日洒满煤渣和灰尘的古韩大道变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观公路。

    接近县城时,一座高15米、东西南北四向均超过1公里的三层大型立交桥拔地而起,行人、车辆和火车各行其道,井然有序。进入县城,首先看到一片宽阔的水面和临水而建的市民公园,精心修建的绿化带呈现出奥运会祥云火炬的纹样。

    东湖,水域面积达1600多亩。“在太行山上,你到哪里去找这么大一处湖泊?因为有了这湖水,襄垣可以算得上是北方水城了。”同行的当地朋友说。

    放眼望去,街道整齐,绿化美观。在城中的小广场上,姹紫嫣红的鲜花绽放,新建的住宅小区里,还盖起了江南风格的亭台楼阁,仿佛让人觉得置身江南。而这里,却还是太行山区。

    襄垣,它怎样以全新的环境和品位定位人们的新生活?新的城市高度又为当地产业经济确立了怎样的风向标?为什么一个全新概念下的新城会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最有力的依据和最强劲的动力?

    “你干不了,就给你换位子”

    85岁的离休老人孔富荣住在襄垣北关村,孔大爷说,几年来,政府在这条臭水沟上建起了漂亮美观的大桥,污水经过处理从地下流走。2009年夏天,河岸又种上了油菜、松树等植物,春天到来,这里鸟里花香。“不光是这里,整个襄垣县城都变了,县城变大了,道路宽阔了,树木增多了,每天走在这大街小巷,心情那个舒畅啊!”孔大爷说:“咱襄垣变得这么快,这么美,那要感谢一个人——张红星书记。”

    2007年11月15日,张红星走马上任襄垣县委书记。

    此前,他在壶关主政5年,成绩斐然。这位曾在市委机关工作多年,温文儒雅的县委书记坦言,人家都说襄垣是个好地方,有钱,干部勤,民心顺,本想着来这里工作可以轻松一些。没想到摆在他面前的是更大的难题——工业经济后劲严重不足,农业长期以来没有龙头企业,生态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大批的下岗职工和煤矿采空区塌陷户需要安置解决,特别是大家反映更多更强烈的县城建设严重滞后……这些都需要他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

    张红星在襄垣接见的第一个地方官,是城建局长王德鸿。王德鸿至今记得,“张书记说,你干不了,就给你换位子”。谈话回来,他心里就想,襄垣的城建,怕是要有大变化了。

    一个新政方案在张红星的头脑中浮现并逐渐清晰。新政的主线就是城建。

    与此同时,一个以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工业、农业、生态、开放、和谐整体推进,民主、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初步定格——那就是“创环境、促发展、上项目、促‘三化’,变作风、促落实,抓党建、促和谐”的发展思想;“强工富县、惠农稳县、城建靓县、开放活县、生态绿县、和谐兴县”的发展战略,“跻身全国中部经济强县,建设全省生态大县,争创全国文明、卫生、环保、园林县城,争当全省小康、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县”的发展定位;“一年有变化、二年新变化、三年大变化”的发展目标跃然纸上。

    2007年11月28日襄垣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的召开,拉开了这个宏伟蓝图的建设序幕。

    五阳之痛与襄垣转型

    襄垣是个富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对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大规模产业开发,开启了襄垣由农业大县迈向工业强县的历史进程。在“有水快流”的理念下,遍地开花的资源开发模式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以基本不需要技术含量的资源及原料开采和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乡镇企业、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襄垣大地。

    过去,全县8个有煤乡镇就有100多个小煤矿、一千多个小土焦炉。其中最大的不过年产两三万吨,大部分只有三四千吨。

    1997年,当大部分县的财政收入只有一二千万或三四千万时,襄垣的财政收入就已突破亿元大关,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也分别达到2795元和1181元。当时人们这样形容襄垣的富裕:“农村新房多,街上摩托多,城里商店多,银行存款多,路上汽车多。”

    正当襄垣人享受着煤炭带来的喜悦时,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改变了:蓝天白云已经远离他们,在永远都是灰蒙蒙的天空下,空气中一年四季都飘荡着煤灰和粉尘,即便是紧闭门窗,一天下来,家里也要落上厚厚的一层灰尘。县城的主街道上,拉煤的大车呼啸而过,扬一街灰尘,洒一地煤渣,然后便排成长龙,拥堵在进出县城的主要通道上。每到冬天,县城和周边的村庄更是笼罩在厚重的烟雾中,连呼吸都变得十分困难。

    离襄垣县城不过四五公里的五阳村,凭借资源和交通优势,是襄垣周围最早富裕起来的村庄。早在1987年五阳村就建起年产15万吨焦炭的村办焦化厂,随后又以焦化厂的气源为资源先后办起煤气发电、灰砖厂、石墨厂、炭黑厂、铁厂等企业,成为名符其实的“上党第一村”。

    它曾拥有过许多“第一”:全市第一个产值过亿元村,全国第一个户户通煤气、通自来水村,全省第一个向县城供应煤气村,全省农村最早住上单元楼的村,村民福利最高的村。此后,在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五阳人竟然没有对他们的企业进行过任何的技术改造。最终焦化厂倒闭了,依托焦化厂建起的其他企业也相继关门。村民们失去了收入的来源,也无法继续享受免费上学和免费医疗的福利。就连居住的单元楼,也无水、无煤气、无暖气。说起“第一村”的消失,人们的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五阳的遭遇给襄垣敲响了警钟。

    “五阳现象”在张红星内心引起的是无以言表的震撼。尽管襄垣的工业结构和企业规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仍然是制约襄垣产业发展的死结,城市的脏乱与污染仍然在反映着产业的实际水准。“安于现状或是容忍现状,都会将我们推到五阳之路上去。”张红星经常以“五阳之痛”来警示干部群众,并响亮地提出:“今天的五阳决不能成为明天的襄垣!我们不能做历史的罪人!”

    摆在襄垣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资源禀赋形成的畸重型工业结构下,襄垣的转型之路怎么走?

    打造“低碳襄垣”

    襄垣县委副书记、县长冯俊义说:“一个脏乱不堪的城市无法担当引领和带动区域内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任,也必然使产业的升级转型缺乏至为重要的内在动力和强制性约束。县委确定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目标,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襄垣的实际。”这三年,对于襄垣全体干部来说,都是奋斗的三年、艰苦的三年。经过三年的建设发展,襄垣已经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旧面貌,接下来,还将打造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作为城市建设转型的目标,全力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低碳襄垣”。

    ——治河造湖,绘“水城”美景。襄垣有较丰富的水资源。浊漳河的西源、南源、北源三大干流在境内汇合,史水、郭水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数百条小溪纵横交错,河流总长度达90.5公里。此外,全县还有水库14座,全部水资源总量高达7.8万立方米。

    然而,环绕在水中的襄垣城却是一座典型的“干城”:整个县城没有一处水面,流经县城东面的浊漳河也早已变成了污水河,河堤上布满垃圾,河两岸杂草丛生。2007年底,随着引水入城,以水为中心重新构建县城框架理念的成型,对浊漳河的大规模治理和开挖人造湖便成了襄垣转型发展除旧布新的壮举。两年间,他们动用土石方831万立方米,完成了对4.1公里河道的截弯取直和拓宽改造,潺潺漳河水自南而北将县城揽入怀中;河两堤,护坡石块和绿草组成各种形状的图案,河东岸是与外环路相接的景观大道。过去随意乱挖乱采、满目疮痍的旧烂河滩也已变成水域面积达1600多亩的东湖公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堤四周健身甬道与小憩游园相映成趣;精心制作的栏杆、错落有致的景观路灯、人性化的步行道环绕在长达5公里的环湖大道上。蓝天白云下,环湖而建的26幢精美的住宅楼,既展现了“水城”高度和秀美,也往往使人产生置身江南城市的感觉。

    ──建森林城市,用绿色覆盖襄垣。穿行在城南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公园里,徜徉在总面积达5.1万平方米的植物园内,你很难想象两年前除主街道外,襄垣城很难见到大树和绿色。直到2004年,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还不足10%。2009年,县城新增绿地31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6.94%,绿地率达41.6%,人均绿地上升到12.87平方米。与此同时,企业、农村、通道绿化也在紧锣密鼓中推进,先后完成30座煤焦企业、3.5万亩荒山和太长高速等7条主干道和县乡公路总计320公里的通道绿化,全县累计绿化面积达6.27万亩,新增林木绿化覆盖率2.28%。森林、游园与湖泊、河流遥相呼应,共同构成“水城襄垣”的绿色基调。

    ——清除生产污染源。重现襄垣的蓝天白云,既是建设“低碳襄垣”的基础条件,更需要具备不怕影响政绩、不怕影响GDP的决心与勇气。在2003年取缔200余座土焦、土石灰窑,并全部恢复地貌,2006年关闭10余家煤、焦、铁等污染企业,实现减排二氧化硫700余吨的基础上,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对136户重度污染的煤化工和洗煤企业实施节能、排放达标治理的同时,再次以壮士断臂的气概关闭县城规划范围内的4家焦化厂、37家洗煤厂,关闭小石灰窑、小石子厂70户,虽然直接影响GDP近3亿元,但却成功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硫2640吨。全县二级以上天气由 2005年的90天达到2009年的319天。

    ——根治生活污染源。2008年以来,他们以电厂蒸汽余热为热源,投资3.9亿元,完成县城集中供热工程,铺设主管网33公里,支管网32公里,建设换热站49座,供暖面积370多万平方米,县城居民及周边12000户农户全部实现了集中供热。全县拆除大小锅炉170余处,取消居民自用小煤炉1320个,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硫7800吨,减少能耗7万吨标准煤。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工程,使县城80%的住户用上了煤气。在农村,户用沼气总数也已达到10000余户。随着日处理能力1.5万吨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的完工,100%的城市污水得到了处理。而总投资5700多万元、日处理能力200吨垃圾处理厂的建成,又使县城90%以上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

    ——以人性化拆迁重新布局城市架构。襄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城,危旧房多,断头路多,街道狭窄。从保障拆迁户的权益和利益出发,他们创造性地实行拆迁责任公开、拆迁政策公开、拆迁办法公开、评估过程和结果公开、对特殊困难户照顾公开的“五公开”和商铺让利、住宅面积置换让利、拆迁补偿让利、回迁楼层分配让利、回迁后物业管理费让利的“五让利”办法,使拆迁这个“天下第一难题”迎刃而解,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2379户、56个单位,总计52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同步建设85栋、总面积73万平方米的回迁楼。以打通出城路、旧城丁字路、断头路,实现旧城与新城的完全连接为目标,不到两年,他们就完成6条17.4公里街道改造工程,8条12.2公里主干道开通工程,6条8万平方米人行道建设工程和三座大型立交桥建设工程,改造背街小巷180多条。

    今天,无论在东湖边散步,还是在植物园流连;无论开车在景观公路驰骋,还是信步在县城街道闲逛,顶着春日暖洋洋的阳光,呼吸着带着寒气的清新空气,人们一定很难相信,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被煤灰遮盖、被烟尘笼罩、令人躲避犹恐不及的重度污染城市。就在这个资源托起的城市里,有新建的襄垣中学校区、拔地而起的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五星级酒店、带有地下停车场的人民广场、高等级的客运中心、10大专业市场以及“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城市”、“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等一系列称号。

    襄垣,这个煤焦大县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已经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

    循环经济新亮点

    虽说襄垣是个产煤大县,但如今襄垣人最常挂在嘴边的,却是“循环经济”、“新农业”这样的时髦字眼。

    襄垣煤矿集团在全县最早走入以“吃干榨尽,零基排放”为标志的循环经济,企业规模得以迅速膨胀。这家靠单一原煤生产起步的煤矿,从2004年起就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思路,致力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开放应用,以煤为原料,不断延伸产业链。先后筹资16亿元,新上17个工业新型化项目,构建起四级产品延伸和循环利用体系:第一级是煤炭用于洗选;第二级是利用矸石、中煤和泥煤发电;第三级是电力用于电石生产;第四级是以电石作主要原料生产聚氯乙烯。兴建了30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全部处理后再回用到企业;电厂的粉煤灰等废料也成了生产蒸压砖的主要原料;电厂余热为县城提供供热面积已达370多万平方米。循环经济已经将襄垣煤矿打造成这样一个极具竞争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年产原煤240万吨,入洗原煤270万吨,发电12亿千瓦时,生产电石20万吨,生产镁合金2万吨,生产蒸压砖1.2亿块,生产聚氯乙烯60万吨。工业总产值由2003年的9.6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218.8亿元;销售收入由 2003年的85155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08.7亿元。实现利税由2003年的688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49.6亿元。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下降0.6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下降1.8吨标准煤。每年减少粉尘排放45万吨、二氧化硫60万吨、二氧化碳30吨。这一切给企业带来的是更快的成长:2010年,襄矿集团的年产值将突破60亿元,上缴税金将达到10亿元。

    襄矿集团的成功转型,不仅使人们看到粗放型资源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型生产模式的途径,也引导更多的企业在逐步减少对资源过度开发和二氧化碳过度排放,转变增长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实现着快速成长。

    七一煤矿是襄垣的重点煤矿之一,年产原煤100万吨。着眼于煤矿转型和资源效益最大化,2008年,他们上马60万吨甲醇项目,以8亿元的产值远远超越百万吨煤5.2亿元的产值,增长结构与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华宝公司则是由花宝沟煤矿牵头,实现了用高科技改造企业,进而占领市场高地的追求。他们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聘请焊接专家和科技人员加盟,组建了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开发出数字化多功能焊机和逆变自动埋弧焊机两种类型8个产品,获得多项专利,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中心的3C认证,拓展出高附加值的新的市场空间。桀龙煤化也在以成本优势在寻求差异化中开辟着自己的蓝图:他们用40万吨纳米PVC、32万吨烧碱、40万吨电石架构着企业的未来。电力行业的转型也许更加发人深省,生长于产煤大县的电厂并没有把火电作为他们的优势,在现有的8个电力生产企业中,有3个是煤矸石发电厂,3个是煤气发电厂,2个是水电厂。

    武耀华,曾经是襄垣县地方国营煤矿的一位工人,在井下工作过6年。如今,他正守着一片新建的工业园,很快,这里将建起一座轮毂厂,而这新厂也是他工作过的煤矿产业转型的一部分。

    从轮毂厂回县城的路上,路过一大片大棚。当地人介绍说,这是向山东寿光学习建的蔬菜大棚。早先在古韩镇崔家庄进行了100亩试点。如今,襄垣县已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个,新增设施农业大棚 1500余架、3000余亩。

    走进东宝薯业的生产车间,很难想象这里会是一个县城的加工工厂。一位负责人说,从进入机器,到最后打包,别看只是在厂房里的一点距离,其实在生产线上,它已经走过5里路的长度。

    离厂房不远,是一片菜地,再远一些,是猪舍。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一个农业经济的循环:种苗繁育——基地种植——淀粉加工——粉条生产——蛋白提取——甘薯及薯渣转化酒精、饲料——生猪养殖——沼气生产——沼渣沼液用于农田种植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条。

    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形成年加工甘薯5万吨的生产能力,可以带动全县7个乡镇3000余户农民种植甘薯2万亩,年可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这是一家村办煤矿转型而来的农业加工企业。负责人说:“煤炭行业是暴利,但是不持久,而且对环境污染也大。如今我们投资农业,和煤炭比起来算是微利,不过这是未来的方向,是可持续产业。”

    发展一个兴村产业,建设一个农户公司,这是襄垣新农村建设提升工程的一项硬指标。现在,县里规划的60个新农村已经全部实现一村一个主导产业,一村一个致富项目,支撑起农村经济发展的脊梁。

    始于转型的变革不仅为襄垣人打造了一座鲜亮的人居新城,更以新的产业格局促成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襄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4.6亿元,位列长治市第一;财政收入完成2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6%,在全省和全市分别排列第五位和第一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44元,同比增长19.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148元,同比增长7.3%。

    我们在不断地惊讶和赞叹中,记录下襄垣转型发展的轨迹。就资源型城市而言,转型并不仅仅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的转变,也不仅仅是针对旧生产格局与生产方式的除旧布新,更是促成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所必须的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增长理论的全面革新。尽管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确立了新的理念、思路与脚踏实地的作风,就能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型城市与产业的发展方式和增长质量。

    襄垣已经用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林伟)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