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人熟悉中国的义乌
陈雪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大四学生
去年11月到今年6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大四学生陈雪君,通过国家互换奖学金项目,在苏丹喀土穆国际阿拉伯语学院度过了半年多的留学时光。当地人懂得感恩、重视友情和积极乐观的特点,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青年报:苏丹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如何?
陈雪君:苏丹人特别懂得感恩,他们非常讲究兄弟情义,推崇知恩图报。在当地人心中,中国曾经帮助过他们,是他们的兄弟,所以他们对中国人都非常友好。走在大街上,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外貌就是我们最好的名片。当地人见了我们,老远就会开始打招呼,叫“兄弟”或“朋友”。
中国青年报:当地人对中国了解吗?
陈雪君: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当地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并不深。有朋友甚至问我,中国是不是和苏丹一样,由许许多多的部落组成。他们熟悉的中国城市有浙江义乌,知道它的人要远远多过知道北京、上海的人。因为在义乌聚居着很多穆斯林,会阿拉伯语的人比较多,与苏丹之间的贸易往来最为频繁,所以给苏丹人的印象也最为深刻。
中国青年报:苏丹还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雪君:当地人的家庭观念特别重。他们动辄就是十几二十口人的大家庭,子女结婚后也不会分家。在家庭里,男性负责工作赚钱,女性负责在家照顾老人小孩,分工非常明确。
苏丹家庭里,老人特别受尊重。每当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只有等家中的老人就坐并开始用餐后,其他人才会开始吃饭。在苏丹,很少见到养老院,基本都是家庭养老。虽然物质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老人们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问他们原因,很多老人都告诉我,是因为儿女在身边,能享受到天伦之乐。
中国青年报:你在苏丹生活习惯吗?
陈雪君:苏丹人喜欢将新朋友介绍给其他所有的朋友。刚到苏丹时,我只有几个朋友,等到要离开时,我有几十上百个朋友了。苏丹人对朋友非常热情。有一次我到一位苏丹朋友家做客,我夸她穿的袍子很漂亮。过了几天她竟然要把那件袍子送给我。当时我再三推辞,她却非常坚决,还说:“你是我的好朋友,你喜爱的东西,我就应该送给你。”
他们还很注重邻里关系,邻居之间的走动极为频繁。不论是平日还是节假日,邻居们都会相互拜访问候。即使贫富有差异,也没有隔阂,富人也不会看不起穷邻居。
中国青年报:你对当地年轻人的印象如何?
陈雪君:当地年轻人非常爱学习。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苏丹人在女孩子上学问题上表现得更为开放。很多学校都招收女生,不少还是男女同班。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发现,一名全神贯注听讲的女生,怀里还抱着孩子。
留学期间,我利用课余时间在当地一家培训机构做兼职汉语老师。我接触到的年轻人都非常好学。虽然他们白天上班也很累,晚上上课时依旧很认真,不懂的地方马上问,从来不拖欠作业。
苏丹年轻人很乐观幽默,爱开玩笑。当地短途出行基本依赖人力三轮车,蹬三轮车的大多是年轻人。只要你一上车,他们就会和你聊个不停。他们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你有没有结婚,如果你回答没有,他们就会不停地夸苏丹青年不错,然后向你推荐。
他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踢足球。在苏丹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以黄土地为球场,以废旧车轮胎为球门,在尘土飞扬中踢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是踢球的乐趣,而非竞争输赢。
中国青年报:只有年轻人乐观吗?
陈雪君:其实我接触到的大多数苏丹人,不论男女老少,心态都很积极乐观,知足常乐。其实,当地的政治环境并不稳定,自然环境也不算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生活得比较快乐。他们不怎么讲究吃饭、穿着,也从不在这些方面相互攀比。他们重视的是亲情、友情这些精神的东西,所以生活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