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冰点人物
传奇

胡同没了,还是北京吗?

本报记者 林衍文并摄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0-1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前门大街改造前,崇文区主管领导找到张毓隽征求意见。张毓隽问他,想要文化还是想要商业。领导说,都想要。这个北京爷们儿立马回了一句:“那您别找我了,我只要文化。”

    “甭提前门,毁完了东城毁崇文,现在我不认这个北京了!”49岁的张毓隽坐在一张50块钱淘来的老板凳上,手里把玩着几颗羊拐,背靠着一辆1912年出厂的羚羊牌28型自行车。

    张毓隽本是手艺人,以捏老北京的门楼和泥人而闻名。如今,他跻身文化保护圈,成了京城唯一一家胡同主题博物馆——胡同张民俗艺术博物馆的馆长。

    博物馆的扛鼎之作,是一条百米长的上世纪30年代老北京微缩景观,景观内200余家四九城的老字号店铺,800余个五行八作的人物形象,都由张毓隽一手完成。

    “一连串的刺激啊!”张毓隽这样解释自己创办博物馆的初衷。

    上世纪80年代末,张毓隽的南城老家在推土机的咆哮中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一间位于13层楼上的两居室。

    一开始住高层,张毓隽还挺乐呵,因为一眼就能瞅见天坛的祈年殿。没过几年他却发现,再望出去时,祈年殿被各种各样的高楼挡住了。

    张毓隽“深受刺激”,开始没日没夜地拍摄北京胡同的照片,可“有时候快门还没按下,老房子就倒了”。

    “一城北京,半城胡同,胡同没了,北京还能在吗?”打那时起,张毓隽动了制作胡同景观,建立胡同博物馆的念头。

    此后的6年间,张毓隽一头扎进了胡同里。残损的老砖、脱落的墙皮、风蚀的木头,都成了他的创作灵感,有时候,一天要到同一条胡同去上好几趟。

    “你不是来过了吗,怎么又来了?”常有胡同里的老人好奇地问。“这清晨、正午、黄昏,光线不一样,胡同也长得不一样呀!”张毓隽乐呵呵地回答。

    由于工作太过投入,张毓隽出门常常忘脱工装,光是被警察误认为盲流审问就有过好几回。第一回被逮,老张跟人家较劲了老半天,“我可一堂堂老北京啊!”后来,张毓隽便学乖了,主动递上身份证,能放他回家创作便罢。

    据朋友回忆,投身景观创作之前,张毓隽仪表堂堂,满头黑发,是有名的美男子,但区区几年光景,他已是满头白发。

    比创作更加艰难的是寻找各方支持。在接连遭到东西崇宣四区主管文化的负责人的婉言拒绝之后,直到2008年5月,这所私人博物馆才终于在卢沟桥的宛平城里找到了容身之地。

    为了让这座西五环上的“北京城”更有味儿,张毓隽在博物馆里搭起了戏台,卖起了炸酱面,还特意用铁棍翘起了十几块青砖,填上了黄土。在黄土区里,玩儿的是拍三角、耍羊拐、推铁环,要的就是还原“晴天一层沙、雨天一层泥”的胡同味道。

    这样的京味着实让博物馆有了不少拥趸。10块钱的门票,有非要交50块的。有在留言簿上表示“王府井是蒙人,这才是北京城”的。还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在博物馆里看了3小时,没说话,扭脸走了。两天后,老头抱来个收藏多年的八宝罐,捐给了博物馆。

    然而,在博物馆开张后的两年半里,张毓隽感受到的漠视远比珍重多。

    大多数游客总是先探头问问“要钱吗”,一听收费扭脸就走。今年中秋节,宛平城来了7万人,但真迈步进博物馆的,就俩10岁出头的小孩儿。

    “建筑是北京城的根,文化是北京城的魂,这两样儿没了,北京城也就没了。”张毓隽常常站在店门口,看着人流如织,默默感叹。

    3年来,为了维持博物馆运营,张毓隽几乎赔上了自己的全部家财,就连老丈人的退休工资都要分他一半用来发工资。

    据说,曾有家文化杂志要以“胡同张的典雅生活”为主题做一期家庭专访,还预留出了5页的版面。张毓隽没辙,拍了一张家庭照片给杂志社。编辑一看就傻眼了:40平方米出头的老房子里,厨房里的橱柜是白瓷砖糊上的,家具是丈母娘家淘汰下来的,就连墙壁都已脱皮见灰。

    截至上个月,胡同张博物馆已经亏损了十几万元,工作人员也从13个变成了1个;为了省钱,博物馆夏天不开空调,冬天不接暖气,没客人的时候,张毓隽就把上下两层楼的灯都灭了。

    唯一的例外是有外国客人组团来的时候,怕“丢中国人的脸”,张毓隽才会打开空调,盛情招待,只是,从今年开始,京戏节目被迫取消,炸酱面也不再供应。

    年底,博物馆与商业街的合同将到期,如果到那时张毓隽还没有找到赞助方,博物馆将被迫关闭,而馆内的百米北京老街也将被拆断、装箱,搬上卡车,送进偏远农村的廉价仓库里。

    在阴冷黑暗的博物馆里,张毓隽早早穿上了过冬的毛衣。坐在二层的八仙桌旁,他不时用手机的微光照着墙上梁思成先生的遗像,怔怔地发呆,低声叨念着:“老北京啊!越来越远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