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冰点人物
在药品回扣已成公开秘密的今天,身为医生的杨国梁,原本只想坚守底线、“独善其身”。不料,由于不小心“挡了别人的财路”,招惹了众怒的杨国梁,不得不走上举报回扣之路。于是,在周围人的眼中,他成了一个“怪人”,一个“精神病”,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一个“人格障碍”医生的“发病历程”

本报记者 郭建光文并摄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0-1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内科医生杨国梁早就知道,在一些同行、同事眼里,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但直到最近他才得知,在当地卫生局的官方文件中,自己甚至患上了精神疾病——“疑有人格障碍倾向”。

    在他就职的山东省滕州市中医院,杨国梁的业务水平被公认为“不错”。他还年轻,才36岁,现在负责该院神经内科工作,虽未被正式任命为科室主任,但还有上升空间。今年他结了婚,再过一段时间,他将拥有一个小宝宝。

    如果沿着这个轨迹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可以想见,他的日子一定不会不好过。

    可是,这个医生却一再触犯众怒。

    这个月初,他的名字出现在公共媒体上。在杨国梁3个字的背后,不仅牵扯着医院的声誉,还牵扯着这个行业内最敏感的话题——药品回扣。

    “我不想当英雄,也不想断大家的财路,败坏医院的名声。”这位瘦小的内科医生声音很小。他解释说,对药品回扣,自己原本只是抱着“不参与、不干预”的态度。没成想,即便只想“独善其身”,杨国梁仍然成为其他人眼中的“绊脚石”。

    据杨回忆,2008年,当时的神经内科主任徐某曾分两次给他3600元药品回扣钱。此后杨拒绝再次接受。为此,徐某曾找他谈过几次话。

    “他说,因为我不接受,大家都没法接受。后来的回扣钱,都没分下去。”杨国梁说。

    这名内科医生认为,拒拿回扣令他们二人从此心存芥蒂,也让同科室的医生对自己有了看法。因为“一旦有人不拿,其他人拿了就会感觉不安全”。矛盾在当年12月中旬的一天甚至升级为肢体冲动。

    当天上午,杨、徐以及科室几名大夫一起查房。当查到34床时,徐要求替换掉病人正在使用的复方氨基酸。34床是杨国梁首诊的病人。复方氨基酸,每瓶价格为4.85元。而徐要求使用的药物是每支价格为37.3元的脑蛋白水解物,打点滴时每瓶需3支,共111.9元。杨国梁的想法是,这名病人其实并不需要脑蛋白,因此,徐有使用回扣药品的嫌疑。

    杨国梁当即表示不同意:“患者找我做康复治疗,需要打复方氨基酸,别停了。”但徐强烈反对。接着两人发生了肢体冲突。

    当天杨国梁将此事反映给院方,要求院方对此给予答复。但院方迟迟未拿出处理意见。杨国梁突然意识到,在药品回扣已成行业潜规则的今天,自己一人想“独善其身”毫无可能。不仅如此,由于挡了别人的财路,自己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他和哥哥杨运栋开始向上级举报中医院普遍存在的拿回扣现象。

    2009年2月,滕州市卫生局组织调查组前来调查。但卫生局副局长马建海说没发现回扣问题。不过,没多久,徐某被调离科主任岗位,并被取消当年的进修机会。尽管没有证据证明此次调动与调查结果直接相关,但院方承认,徐的工作变动带有“惩罚的性质”。此后,徐被剥夺了开处方权。

    杨国梁本不想把事情闹大,但卫生局的调查结果令他大失所望,于是再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医院风气及回扣现象。随后,滕州市纪委介入调查。结果是,一些人上交了回扣钱,还有人受到了处分,甚至有人因此被判刑。至于具体的上交数额,纪委常委李军不予回答。

    纪委介入后,杨国梁感觉到,尽管自己的举报已被证明属实,身边的朋友、同事们对他的态度,却在悄悄发生变化。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有记者就杨举报药品回扣一事采访滕州市卫生局时,有关领导拿出了一份文件,上面对杨国梁的描述是,“疑有人格障碍倾向”。而人格障碍,则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

    中国青年报记者多次向卫生局副局长马建海求证此事,但马表示,他本人不知情。他还告诉记者,他会向局长渠怀勤咨询此事并尽快告诉记者,但截至发稿之时,马也未与记者联系。记者又拨打马办公室电话以及渠怀勤手机,均无人接听。

    有医生表示,纪委介入调查期间,医院里“人心惶惶”。不时有医生被纪委的人叫走。不少人抱怨,杨国梁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害了医院。那段时间,医院的营业额明显下降,有医生甚至称几乎下降一半之多。

    “医院经不起折腾。他再折腾下去,名声毁了,病人少了,我们喝西北风去?”杨国梁的一位同事说。

    这个有着400多名职工,年营业额5000万元左右的医院,拥有中级职称的医师,月工资2500元左右,而初级职称的,月工资仅2000元左右。回扣被一些人视为工资收入之外必要的补充。

    杨国梁的一个朋友说,那段时间,杨总是向他抱怨,医院的人都在骂他,他被大家彻底孤立。为此,平时不爱喝酒的杨国梁还学会了喝闷酒。

    这个出生在山东滕州农民家庭的内科医生,10岁就上中学,16岁考上位于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1999年,杨国梁从部队转业后到中医院上班。之前,他还曾研究过一段时间中医,并用毛笔手抄《黄帝内经》,自称在手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古人的智慧。

    2002年,他到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进修。一年后结业时,科研组对其考核意见中注明,他的考试成绩分数最高,95分。2004年,他拿出一个偏瘫治疗方案——卒中单元模式。这个治疗方案被一些专家称为偏瘫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其后,他还在权威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他是一个非常善于研究的人。”杨国梁的一个医生朋友评价,杨国梁喜欢鼓捣是出了名的。他自己设计为病人做康复治疗的器械,一个个零件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然后请师傅做。那一段时间,他和车工焊工混得挺熟。最终他鼓捣出10多个发明专利,其中6个专利已公布,其余的已通过初步审核。

    即使现在,这位背负着骂名的内科医生,还经常加班加点。“半夜经常看到杨大夫办公室的灯亮着。”一个老病号的家属说。

    病人和病人家属对这个年轻医生的印象也不错。在他的助力康复设备没有使用之前,给病人做康复绝对是一个体力活儿。一个偏瘫病人的家属称,到杨医生的办公室做康复时,几乎每次都看到他汗流浃背。

    据同事说,杨国梁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几乎很少见他与同科室的人说说笑笑,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在杨国梁的一位同行朋友看来,杨国梁在人际关系方面近乎单纯。坐在一起,他们几乎不谈论世俗之事。专业之外的说笑,杨几乎不发言。因此,他们交往多年,他很少听到杨谈他自己在单位中的种种待遇。有时候他感觉和杨在一起“挺闷的”。

    曾有医药代表开玩笑问杨的这位同行朋友,“杨国梁是不是有病呀?”这名医药代表与杨国梁也挺熟,曾多次找到杨,但都被杨拒绝。

    “像他这么优秀的人,早就应该升职了。他就败在不懂人际关系上。他是有才不风流。”杨国梁的这个朋友说。他自己与杨同龄,现在已是一个科室的负责人,副高职称。而杨仅仅是中级职称,还未被聘用。

    不过,在杨国梁的一些同事中,他的才,有时流露出来的是“自以为是”,甚至有些“霸道”。与杨国梁同一科室的一名医生说:“杨医生开的处方,我们都不能动。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徐某被调离神经内科后,杨国梁的待遇有了转机。他被院方宣布为神经内科暂时的负责人。但一年半过去了,院方仍然没有下达任命文件。

    杨国梁的办公室里,摆着两套他自己制造的专利产品。办公桌后面的墙上,挂着两面康复病人送来的锦旗。

    有病人来做康复时,他就过去调试机器,问问病人的感受,他们就那么随意聊着。这个时候,他是一名慈祥的大夫。没有病人做康复时,他就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埋头做点自己的事。

    举报风波还未停息,他的坏名声也依然背着。今年7月,他与徐某的爱人先后两次发生争执。口水仗后,院方对两人均进行处罚。杨国梁不服,认为院方不能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最终在反映问题无果的情况下,杨找到媒体,并将背后的事抖落在公众面前。

    为此,他在外界获得了一个“反回扣医生”的好名声。

    但是,在医院内部,一些医生对他的怨恨却在滋长、“发酵”。前几天,他的一名同事两次冲到他办公室,责问其为什么要将回扣的事发布在网络上,还找记者来采访。杨还声称,此同事甚至扬言要打他,惹得一些病人家属前来围观。

    最后一次,他报了警。“警察也解决不了我的困难。”随后,杨国梁呆呆地站着,一言不发。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