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搞好社会建设 让百姓得实惠

——党的十七大以来北京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新华社记者 张旭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0-14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9月30日上午,家住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菊儿社区的刘大爷到所在社区服务站报销了9月份的医药费,领取了四季度的养老助残服务券,免费测量了血压、体重,然后到社区便民理发店理发,中午到社区开办的老年餐桌吃午餐。他笑呵呵地说,现在真是太方便了,看病、买菜、修鞋、修锁头等事儿不出社区就能办好了。

    贴心的便民服务得益于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去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牵头在全市600个社区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围绕7个方面、26项重点、近100项指标,规范了社区服务和管理内容。到明年全市2600多个社区将实现全覆盖。以前办理像医药费报销、领取养老服务券、申办残疾人证等事情要跑多个经办机构,费时费力。自从健全了社区服务站一站式服务,就可以在家门口解决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部分加以强调,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并作出了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告诉记者,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加强社会建设势在必行。北京市把社会建设摆在坚持科学发展、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的高度,在党的十七大闭幕不久,报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社会工委为市委派出机构,市社会办为政府组成部门,合署办公。

    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反复强调,社会建设重在实践,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共享成果、得到实惠。北京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上下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推动实践创新,实现了一系列新突破。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比如,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养老制度城乡一体化,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又如,制订并试行《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从10个方面、60项内容规范和完善政府部门为社区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二是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北京市委市政府把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当作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来对待。两年来,北京市2633个城市社区,已有1600个社区,按照七方面26项重点、近100项指标,达到规范化标准。到明年底,北京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将全部达到350平方米以上。

    三是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步伐。通过面向高校、大学生“村官”、社会选聘和社区“两委”换届等措施,北京市社区工作者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原来的26%提高到70%以上,平均年龄下降到40岁。三年来,共有5600多人获得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证书。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管理办法,着力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支持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的大型联合组织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业务上发挥发展龙头、管理服务上发挥平台作用,积极推动政社分开、管办分离。2009年,确认了10家人民团体为首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今明两年再确认15家左右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全市85%左右的社会组织将纳入“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范围。

    五是转化奥运志愿服务成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奥运会闭幕后,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全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出台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文件,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六是加快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北京市141个街道全部建立街道社会工作党委;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联合党委试点工作启动,到明年底,基本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中已经建立1128个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今年底实现全覆盖。明年底实现社会工作站、党建工作站、工会工作站、团委工作站、妇联工作站“五站”建设全覆盖。

    今年7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印发《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推动北京社会建设步入“快车道”。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初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的基本框架,努力走在全国社会建设的前列,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