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老师不疼学生不爱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不要选到喜欢的课程就心安,是否满意还得看后头。”在福州求学的李倩在给学弟学妹介绍全校公共选修课(简称“校公选课”)时,已经上大四的她毫不避讳地说“大多数效果都不够好”。
“‘汽车营销学’变成了‘汽车历史学’!”大二时因为选不到喜欢的课,李倩就报选了“汽车营销学”,学金融的她,本想借此补充下这方面的知识。但上了课后林倩才知道,讲得全是汽车的历史,“与汽车市场、营销毫无关系。”更令她感到气愤的是,一门课居然由两个老师轮流上,“内容也明显脱节。”不到半个学期的时间,林倩已经觉得上课就是浪费时间,“想学的都没学到,最终只是写个作业拿个成绩。”
在福建一所工程类院校读书的大二学生陈镇也遭遇到这种情况,“学的是DV运用,一个学期没摸过DV机。”大一时他报选了关于DV运用的课程,一学期上课都是看DV作品。“上课就像影视欣赏,课后老师就稍微讲解其中的优劣,偶尔也会讲些理论知识。”一直憧憬着能够学会基本的拍摄方法,自己能帮家人拍拍DV,结果只是交了一篇论文就结束了课程,没有用过一次机子,更不懂得如何操作,“像这样的课程,我们连DV都不会用,却学会了空谈拍摄的效果。”
“听不懂的《论语》和《老子》,更是让人郁闷。”陈镇选修的另外一门课更出乎他的意料。当他走进教室时,才知道这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竟是由外国语学院的博士讲授的,整堂课变成了全英文教学,“完全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陈镇说,只有当学生太吵闹时,才能听到“大家安静点”这句唯一的汉语,“明明是中国人还非用英文上课不可,听都听不懂,更不可能赏析艺术经典。”
已经上大三的林丽谈起自己大二时选修校内公共课的经历,就读于厦门一所重点高校的她仍旧“感觉特别悲惨”。
第一轮随机运气不好,没有选上,好不容易在第二轮的时候报选了“花卉欣赏”的课程,“上完了一学期的课程,看到花还是完全不懂区分。”
每周三晚上的校公选课,林丽必须从新校区赶到旧校区,要是遇不上公交车得步行半个多小时,当时林丽想“能学到养花的知识,虽然累点也值得”。但上完半学期课后,上课内容还是停留在看图片、看视频,讲养殖特点、花期等,“还不如自己到百度去搜一下”。现在,每次出游看到很多漂亮的花又叫不上名字时,林丽就会想起这门无用的选修课。
“失望!不知道为什么开课的老师要起这个名字,简直是在欺骗学生。”说起自己选修的“旅游与野外生存”课程,福建一所高校的陈琴至今情绪很激动,“80%%的时间都是看电影,告诉你哪里有什么美食,完全没讲到如何生存。”在她的预想中,这样的课程怎么着也应该有实战的内容,“哪怕是走出教室半步也是进步啊。”
部分教师对公选课完全是应付
“学生都准时到教室了,老师怎能把学生丢在教室里?!”大四的陈琴,曾上过一门艺术类的课程。上课的老师总是出差,很少出现在课堂上,一个学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找理由缺课。“我们都对黑板上写的‘老师有事出差,本周课取消’习以为常了”。
陈琴认为公选课的质量不高,主要的原因是一些老师不够负责任,完全是应付。按照教学要求,如果缺课影响教学任务的必须找课外时间补课,但她还从未见过校公选课会有老师找时间补课,“如果连老师都不把上课当回事,又怎么能让学生认真起来?!”
在林丽看来,老师上课也分亲疏远近。林丽明显觉得,院内的选修课更能得到教师的重视,“备课也更认真,对待学生也更有激情。”但同样一个老师,对于全校公共选修课就马马虎虎了,甚至经常不备课,“随便应付90分钟的上课时间。”
“听完了课,对台湾感情差点没了。”刚上大二的李晓君是福建一所重点文科高校的学生,上学期她选修了“台湾历史与文化”课,结果每次上课,老师都是低着头看着幻灯片念,要么就是自问自答,根本就不在乎是否有学生在听。
而和她同宿舍的舍友小陈,选了同一门课的“全程网络授课”模式,开课一个月后,她们终于搞明白了,这种新模式是按上网时间来计算课时,“也就是完全没必要到教室去。”
“没事就开电脑挂时间。”李晓君发现,知道上课要求后的小陈变得“轻松自在”,临近期末时,趁着上课的时间在宿舍里开着电脑,一周时间就“上”完了一个学期的课,至于是什么内容,小陈一个视频都没看过,“没有点名,甚至连老师是谁都不知道。”李晓君对这种上课方式非常失望,“既然是这样上课,还不如不开课,学生老师都省事。”
“很多人一谈起公选课,就只会联想到学生旷课、睡觉等不好现象。”上完了两个学年的公选课程的李倩坚持反对这种看法,“难道老师就没责任?!”
校公选课要经得起优胜劣汰
“一门必逃,另一门必到。”同样都在周三晚上的两节课,李晓君每次必逃“台湾历史与文化”课,但“婚姻的理性与浪漫”从来没逃过课。“老师开朗活泼,讲课也很幽默,而且互动性比较好,每次上课都很轻松。”即使是播放课件,这位教师也会精心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李晓君后来了解到,每堂课都有将近30个没报上这门课的同学去旁听。
给学弟学妹推荐校公选课时,李晓君还会推荐“商务沟通技巧”,“老师会让你把你的梦想、观点之类的,在大家面前说出来,练口才和胆量。”这种轻松的上课方式,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这才值得学生花时间去听讲。”
陈镇在和朋友聊天中,得知其他高校的摄影公选课的上课方法后羡慕不已:他们分小组给学生借用摄影设备,集中几次课专门介绍拍摄要领,让学生自己摸索如何拍出好照片;期末的作业也是让学生自己拍摄,以冲洗出来的照片效果定成绩。“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课程。”陈镇很希望也通过这样的学习,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
“我们并不想抹杀公共选修课的好处,更不是专门针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挑毛病。”李倩早已告别了校公选课的时代,“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公选课,希望它变得更好。”
“全校公选课出现的现象,应该分开考量。”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刘坤庸老师认为公选课设置的初衷是好的,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风、教风不正,这是另外一回事,不应当一棒子打死。”
“有学生喜欢旅游,学校设置旅游公选课,有学生喜欢桥牌,学校也让教师开设桥牌课。”福建师范大学团委陈志勇认为,学校公选课项目日益增多,有些院校甚至达到100多项,目的在于满足现在学生的不同口味,“从总体上说,各个高校都想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但陈志勇也承认:“教风不正,是一些教师该认真反思的问题。”在陈志勇看来,一门校公选课的存亡关键在于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校公选课也得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