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此生献高原
刘兴盛出生在湖南邵东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7年12月,他怀着一腔热血应征入伍。
19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完成了3年的学习后,他强烈要求来到条件艰苦的边疆一线当一名排长。
为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刘兴盛把“三个月适应情况,一年内出类拔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懂装备,他就虚心向专业技术骨干请教;组织指挥能力不强,他就细心观察连长、指导员和其他排长召开会议、安排工作、组织训练时的方法和程序;带兵经验不足,他就不断摸索总结。很快,他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被调入团机关工作。
曾与刘兴盛一起在作训股工作过的团炮兵股长郭战文说:“刘兴盛刚到机关时,汉字输入的速度很慢,1分钟最多只能打20多个字。”机关成天与文件材料打交道,这样下去怎么行?为了攻破汉字输入的难关,他一有空闲就背记五笔字根、练习汉字输入,练得手指发麻、手腕酸痛。2007年,在兰州军区参谋集训队单项技能比武中,他以每分钟187个字的输入速度,夺得银牌。
为了练习战术标图,他在3个月时间标了近300幅图,每次考核都达到90分以上,先后两次参加兰州军区组织的参谋业务比武竞赛,并取得了计算机标图第二名、多媒体制作第三名的好成绩。团里每次组织沙盘堆制、手工标图、指挥系统操作等军事课目考核,他的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团干部前五名的位置。
2008年1月,身为参谋的他走上汽车连指导员岗位。然而,对汽车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刘兴盛利用业余时间背记驾驶理论,向连队专业技术骨干请教,很快掌握了汽车驾驶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刘兴盛任指导员两年多,获得6项荣誉:在团“五一”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获100米短跑第二名、5公里武装越野第二名;被团里评为“双改达标先进个人”;被团里评为“优秀基层干部”、“优等指挥员”;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所带连队被南疆军区记集体二等功一次。
2009年2月,汽车连奉命前往西藏阿里地区执行任务。团里指定刘兴盛对70多台任务车辆进行检修,对80多名驾驶员的技术水平、思想状况进行摸底。
对这样的安排,团长甘维汉说:“刘兴盛在官兵中威信高、能力强,让人放心。如果把汽车连建设比作一台车的话,车上缺什么零件,刘兴盛就能马上变成什么零件。”
“刚上昆仑山一星期,指导员就说肚子痛,有时因此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床上一趴就是1小时。”连队原通信员吴学刚告诉笔者,团领导曾3次安排他下山检查,他总是说自己身体不碍事,坚持留在山上。经反复劝说,他才到当地医院检查。
然而,由于医院医疗水平有限,他被误诊为胃病。“有了医生的诊断书,指导员真以为得的是胃病,不碍事,干起工作更像个‘拼命三郎’。”
说起“老搭档”刘兴盛,连长卢海涛至今泪眼婆娑:连队组织卸煤,他和文书、通信员一下午卸了4卡车;他每晚除了带一班哨,还在查铺查哨时给每个班宿舍的炉子加煤;参加驻地河道清淤,他双腿长满疱疹仍坚持与战士一起干。
他常说:“搞好思想教育,是一名指导员的政治责任。”汽车连保障任务多、人员流动性大、难以集中上大课。他就让思想政治工作跟车上路,车队行进到哪里,教育的课堂就延伸到哪里。
病魔在悄悄地吞噬着刘兴盛年轻的生命,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忘我地坚持在岗位上。在阿里高原执行任务的265个日日夜夜,刘兴盛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12名家庭发生变故、个人婚恋受挫的官兵放下思想包袱。其间,刘兴盛带车跑遍了3个重要方向的15个点位,累计行程4万多公里,平均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出色完成了千里机动、高原训练、光缆施工等重大任务。他结合任务实际,修订完善了20多套行动预案,解决了10多项高原行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