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
这里收藏心碎
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有一家收藏心碎记忆的博物馆,这里收藏的,有曾经熨烫过婚纱的熨斗,一怒之下砸烂的后视镜,给前女友修理家具用的斧子,一条吊带袜……这些物品都与昔日恋情有关,如今再看,实在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慨叹,可是又不忍心丢弃,于是,博物馆馆主创立的这个博物馆,给人们提供一种情感宣泄的途径。
在过去的4年里,这家博物馆已经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展览,“该馆有网址吗?如何捐赠?国内有接收点吗?”一位中国网友留言。可见,“捐赠”心碎的意愿,并无国籍差异。
都说眼不见为净,处理这些物品有3种方法:送还它、毁掉它、转移它。捐赠也许是其中一种比较淡定的表现,情爱不在,至少还能妥善地处理情爱的见证物,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个曾经心醉现在心碎的故事。处理这些物品,不如说是处理自己心情的过程。其实还有3种办法,面对它,接受它,放下它。心醉还是心碎,都是一个过程,如果内心真的放下了,“记忆”放在哪儿,并不重要。
网上自诊要当心
身体出现不适,第一选择不是去医院,而是上百度知道提问“自诊”。日前,据某媒体一项调查显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53.64%的人视疾病情况而定,只有3.84%的人从来不会。“脸上起了一片疹子,是过敏吗?”“我到底是怀孕还是生病了”“大腿肌肉拉伤怎么办?”在互联网上,这样的提问俯拾皆是,网友回答的口气也相当专业。但专家提醒,不要因为网络自诊耽误看病的时机,也不要轻信网上的药方。
心理学家分析,这种现象是都市人典型的“恐病症”,大多觉得自己的问题没那么严重,在网上提问,也不过是想得到一个“没事”的心理安慰而已。还有一种情况,是过度敏感,出现点儿小问题就疑心,直到得到别人的安慰,才放心。其实,与所谓的“恐病症”相比更值得玩味的是,为什么人们首先想获得的,是群众的力量,而不再是专业的声音。
都市赖班人
下班时间已过,办公室里依然灯火通明,有人为了避开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拥挤,还有人因为回家也没事干还不如在单位加加班,这些不愿回家的人现在有了新头衔,“赖班一族”。这其中有单身男女、与爱人分居两地的夫妻,还有不愿面对家庭琐事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赖班又能超额完成工作,又能消磨时间,还为自己提供了逃避的场所,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办公室是公共场所,在人群中,至少在表现上,他们不再寂寞。这里有同事,有工作,没有寂寞。这里的夜晚,即使一个人再无聊,在别人眼中都是个敬业的形象。如果回到家是一个人,在事实状态或心理状态上,在办公室依然是一个人,那么场所的变更就已经不重要了。至少,在这里还有“一个人”的正当理由——加班。也许人们害怕的不是内心寂寞,而是被别人评价为寂寞吧。
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
据媒体报道,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经济发展是否与幸福感提升之间存在悖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查针对的是否是同一人群,如果是不同人群,他们定义幸福的标准是否有所不同,在这些前提条件没有弄清楚之前,贸然地说“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不过是迎合了那种时时存在的“怀旧”论调。对于一些人来说,赚钱就是幸福,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自由自在是幸福,并没有哪种幸福感天生崇高,快乐不需要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