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学·法治社会

“山寨”横行凸显创意产业教育不足

中华创意产业论坛探讨如何培养创意人才
实习生 陈竹 本报记者 周凯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0-2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KFG炸鸡”、“三粮液”白酒、“日猫”洗衣粉……在日前举行的“中华创意产业论坛”上,香港理工学院设计学院助理教授梁町给与会者展示了他拍到的种种“山寨”产品的照片。

    “设计教育和设计产业本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由‘制造中心’到‘创造中心’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秘书长曾辉说。从2001年开始,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全面起步,到今天,中国已有近千所学校开展创意产业教育,招生规模超过10万人,但仍面临尴尬:好点子不多,“山寨”倒不少;假冒伪劣产品大量产业化,文化创意产业则仍处于弱势。

    在香港,教育仍是“填鸭”模式,超过80%%的学童“非常”担心考试;在成都的文化遗产“宽窄巷子”,走近看仿古“砖墙”的裂口,才发现是塑料制成的;在中国,假冒产品与质量信用问题,造成每年经济损失达6000亿之多。在这些现状背后,梁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创意的来源在何处?创意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哪儿?到底是创意产业化,还是产业创意化?大学如何才能培养会思考的人才,而不是流水线上出来的会打仗的士兵?

    根据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张兢娓的团队做的研究,在目前的创意产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各种缺陷,如师资、教学条件不足,课程设置有局限、过于形式化,教学方法未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区分,缺乏实践平台等。他们提出了自己在课程调整等方面的建议,如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教学,融入市场意识等,并提出教师应先做到与市场接轨,开展产学研合作。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张同表示,“山寨”是对我国创意产业教育的嘲笑。创意产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有责任、有能力、有个性追求的人才,有责任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能够将知识变成能力。而如今的教学评估等教育模式,用同一个标准检验人才,本身就不能称之为“创意”。他认为,将来自各学科的人才集合起来,实现学科间的跨界和师资共享,知识模块的多元,才能真正成为创意教育;同时,各个学校也应该有各自的个性化培养目标、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法,而不能只是现行的“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模式。

    人文素养的培养,被与会者一致认为是创意产业教育的重要部分。香港《亚洲周刊》编辑认为,工业设计专业之所以是创意产业教育,而非工业产业教育,正是创意产业教育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创意教育需要技术层面的教育,但更需要的恰恰是在思想、精神层面的。现在在大陆,产业化很容易,但民族的心灵要真正得到提升,还需要加强在人本、人文等方面的教育和精神的训练。

    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副教授何兆基也认为,产业创意化,需要产业的领导者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因此,必须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创意产业发展起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