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奖学金发论文是不是太赤裸裸了?
10月刚到,学校一年一度的奖学金评选工作便开始了。除了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外,发表的论文、实践经历、班干部的身份等都可以加分。
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奖学金的评比更看重学生的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便是学术论文。只要成绩符合要求,谁发表的论文级别高、数量多谁就更有“得大奖”的胜算。
学校设立这样的评定标准本意是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研究,可现实中却走了样——不少同学都是奔着奖学金、荣誉称号去写论文,结果,学术论文少了学术研究的味道,而铜臭气、名利味儿则变得越来越浓。
为了“学有所获”,有的同学刚开学就琢磨这学期要发几篇论文、是发在核心期刊还是普通期刊、发论文的费用和奖学金的金额能否实现“收大于支”等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定好了计划,就开始忙着查资料、写论文、联系学术期刊、磋商版面费用,最后等着样刊寄来。
发表论文,除了要手里有“货”,还得手里有钱。按照行情,发表一篇四五千字的论文,所需的版面费少则四五百元,多则一两千元。对于没有工资收入的在校学生而言,这不是个小数目。但是投资多回报也多,为了最后的胜利,很多学生咬紧牙关,省吃俭用,争取获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结果,每到奖学金评选时节,有的同学记录上啥都没有,而有的则是成果颇丰。可是说句实话,对于研究能力尚浅、分析能力不足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这样急功近利写出来的论文,除了能在评奖学金的时候发挥作用外,它本身又有多少真正的学术价值呢?
现在实用主义大行其道,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做一件事“有没有用”“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都成为不少同学为人处事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升学、工作、生活的多方面压力下,我们就像拉磨的驴不停地往前赶。我们需要去奋斗,去追求,有时我们也很难避免一些世俗。只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事情本来的样子。就说写论文吧,通过写论文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才是根本目的,这样完全把目光盯在钱上,是不是太赤裸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