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麦难民”生活的大学生
教室关闭楼门封锁,“读书恋爱”转战麦当劳
深夜1点,北京北六环外,昌平大学城麦当劳餐厅。
店内柜台只剩下一个服务员,十几个二十来岁的大学生坐在餐桌边看书,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轻微的音乐声。他们或独自看书,不声不响;或三五成群围在一桌,小声议论,鲜有喧哗者。一会儿,来了一群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叽叽喳喳边吃边笑。也许是他们感觉到了与店里氛围的格格不入,吃完便悻悻散去。
“学校的自习室每天晚上10点左右就会关灯了,宿舍11点左右也要熄灯,在学校没有办法通宵复习功课,只好到这里来了。”这天晚上11点,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经管学院二年级女生王嘉芝和她的室友结伴儿走出宿舍,各揣一本数学题集,穿上厚厚的风衣,在夜路中步行10分钟,来到位于中国政法大学南门外的这家麦当劳。这家店有两层,大概能容纳100人。晚上11点多的时候,里面人已经不多,找座位并不难,两个女生一人找了一张桌子,背对背坐下。
“咖啡厅太贵了,灯光又不好,沙发又小又矮,没有桌子就没有学习氛围。麦当劳里的座椅高度正适合学习,尤其适合背题。”王嘉芝分析得头头是道。
到凌晨3点,店内更加安静,有同学还在挠头读书,有的同学开始趴桌睡觉,睡一会儿再起来看一会儿,看一会儿又接着睡。偶尔会有学生走过买些小薯条小鸡翅,最受欢迎的是咖啡,“一晚上卖不了多少钱,我也不理解麦当劳为什么要24小时开店。”店员说。
“现在天气冷了,人还少一些,要是天热的时候,特别是暑假前的那段时间,人更多。”店员说,夏天的时候,这里简直成了学生自习室。晚上10点以后,来的人特别多。到半夜12点,陆续赶来的学生会把整个麦当劳占满。“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宿舍热得睡不着,把这里当免费的空调房。”
记者调查北京多所高校了解到,大部分学校都没有通宵自习室。有通宵自习室的学校,也因为开放的教室极少,经常人满为患。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仅有教学一楼1224、1220两间教室通宵开放,即使在非考试时段,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开夜车的需求。在通宵自习室比较多的北京语言大学,据该校徐岚同学介绍,也是夜夜满座,经常需要早早去占位置。
正因为如此,昌平大学城附近的这家24小时营业麦当劳被大学生们“盯”上了。每到深夜,这家餐厅的餐桌上,堆满了法学、化学、数学教材,附近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很多学生都来这里通宵自习。
除此之外,严格的门禁制度,也是把大学生“驱赶”到麦当劳的主要原因。据悉,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校园安全,大部分高校都会在晚上限定时间关闭宿舍楼门。楼门关闭之后,晚归的同学就要敲门叫醒宿舍管理员开门,有些学校甚至授权管理员对晚归的学生登记,“屡教不改”的还有处分措施。因此,有些脸皮薄的女生,宁可不回宿舍,也不愿意当着全系同学的面被宣布“屡次晚归”。
这天夜里,北京科技大学大二女生小余就没有回女生楼。男朋友丁丁从廊坊跑来陪她过生日,当晚他们去了中关村吃饭看电影,电影散场后两人在外面不知不觉又逛了很久。等回到学校,已经过了关门时间。“要是敲门进去,楼管阿姨非杀了我不可!”小余告诉记者。之前丁丁提议去看通宵电影、唱歌或者去网吧,小余都觉得又贵又无聊。“陪我去麦当劳坐一夜吧。”小余拉着丁丁来到学校附近一家麦当劳店。“其实就是想找个地方一起待着。”
兼职求职赶考赶路,24小时的苦难行军
在日本,人们把那些通宵在麦当劳里过夜的人群称作“麦难民”(英文McRefugees):他们辛勤工作,但工资太低,付不起房租,索性将通宵营业的麦当劳当成超廉价宿舍,每晚进去买一杯咖啡住一宿。相较车站、码头、公园或者天桥等地方,这些24小时快餐店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也整洁、温馨,就好比一个没有主人的客厅。
也许是因为当年麦当劳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涌进中国的时候,最先吸引的就是青春朝气的青年和学生,因而“麦难民”这个人群出现在中国后,自然而然地吸纳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青年”。
10月27日凌晨,记者来到北京火车站附近一家麦当劳,放眼望去,店内十几个人几乎全趴着在睡觉。一个20多岁读杂志的小伙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与其攀谈得知,小伙子马某是北京某民办大学四年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北京找到能落户工作的机会不大,小马打算回家乡碰碰运气。此时,他正在等候一列4点47分开往包头方向的火车。
“一会儿就要进站了,也睡不着,索性在这看会儿书,上了车后再睡!”小马告诉记者,从昨晚7点多就在这里了。“我们学校在北郊,太晚了就没有车进市区了,所以早点过来省得花上百元的打车钱。去宾馆睡吧,一是心疼钱,二怕误了火车。而且,只睡到4点钟,也觉得不值,火车站旁边的宾馆价格死贵。”在小马眼里,在麦当劳消费还是比较奢侈的,但火车站里连桶装方便面都以翻番的价格卖,麦当劳至少全国统一价,感觉值一些。
在离小马的座位不远处,记者发现一个穿着职业装的女孩,干净整洁,打扮得体,还挎着一个小书包,手底下压着一份简历。女孩用双手抵着脑门,眯着眼睛。一会儿就起身去一趟洗手间,回来还要拿出包里的小镜子补补妆理理发型。原来,她也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回是赶来北京求职的,天亮后要去国贸那边参加一个面试……
不一会儿,一个40多岁微胖的中年男人走进来,脏兮兮的军大衣,肤黑,蓬头垢面,一看就是个流浪汉。进来以后旁若无人地径直走向一个角落,找到一个带沙发垫的躺椅,脚冲着外面直接平躺下,整套动作轻车熟路。一个戴眼镜的服务生过来收桌子的时候,把流浪汉叫醒,告诉他腿不要放到凳子上,不要躺着睡。他坐起来趴在桌上,看服务生走了,就又偷偷睡下。过了一会儿,服务生又过来叫醒他,示意他要坐着睡,不然会影响餐厅营业形象,流浪汉不耐烦了:“眼镜儿,你才来几天啊,这里哪个沙发我没睡过。”
流浪汉没说错,这个月“眼镜儿”服务生小张才刚刚上岗,执行工作还略显生疏羞怯。他还是个在校学生,刚刚考完试过来兼职赚生活费,等天亮了再回学校睡到中午去上课。
不管是兼职求职,还是赶考赶路,天亮之后,他们都将消失在匆匆赶路的人群里。他们正在大学围城内外上演着一出中国式的“麦难民”生活。(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