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照进人的心灵
帮抗震英雄驱除心理阴霾
“看,你们得向他学习,一天一夜没休息,现在还把铁锹抡得呼呼响,这才叫关键时刻豁得出去。”
2008年5月,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现场,某团张连长指着正在埋头挖掘废墟的副班长小李,强调其他战士应学习他“拼命三郎”的干劲。正在伴随连队开展心理服务的91医院心理医生陈涛看到这一幕,默默地观察了一个多小时。
“连长,我建议让这名战士接受一次心理咨询,他不停歇的表现,可能是心理亢奋。”陈医生说。
“我培养起来的骨干,思想肯定没问题!”张连长站在咨询现场,还是使劲摇头。
显然,张连长把心理问题同思想问题混为一谈。
陈涛连问小李4个问题,他的全部回答是“我要救人”。结果表明,小李在救援中目睹悲惨场面,受到严重刺激,产生了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失衡。
第二天,小李在战友的陪同下,返回部队接受休养治疗。之后,很快重返训练场。
不久,某旅一名连长从四川抗震前线被送到心理四科时,他患上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恐惧,整夜无法安心入睡。
抗震英雄出现360°的大转弯,专家们心里很不是滋味。科室集中所有专家集体会诊,为这位连长制订了一套“唤醒式”治疗方案。每天由专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帮他宣泄负面情绪,缓解恐慌心理。安排人员每天上午带他参加篮球、绘画等娱乐活动。
3个月后,这位连长恢复了正常的生理特征和行为意识,健康出院。去年,他参加军事比武还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近年来,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到苏丹维和、联合军演,军区一些部队参加急难险重军事任务不断,官兵接连处于高强度、快节奏环境中,心理承受较大压力。
91医院审时度势,主动派出小分队随军跟进或事前进行心理教育,及时化解官兵的不良心理情绪,有效促进了部队整体战斗力持续升成。
他要求电击自己寻找治疗方法
“宁可拿自己做试验,也不让患者担风险”。心理科的医护人员都知道该院副院长、心理科主任甘景梨的故事。
1993年,某团战士小陈在手榴弹实投中受到惊吓患上了严重的癔症,导致双下肢瘫痪,并肌肉严重萎缩,甘景梨对此提出用“电休克朦胧期暗示”的治疗方案。这项创新技术具有一定的冒险性,电量低了没有疗效,电量高了会有生命危险。
当时,在国内外还没有先例,对这种物理疗法代替药物疗法的争议比较多。所以,进入试验阶段并不是先用在患者身上,而是用在自己身上。
“让你们击就击吧,别管我!”随着电流在甘景梨身上反复无情通过,他最后找到了感觉,确认无危险后再运用到病人身上,取得很好效果,开了国内这一疗法的先河。
为提高疗效,他们大胆挑战权威,打破传统对症治疗的方法,在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高压氧、针灸、电针、中草药治疗,使治愈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甘景梨带队把应激心理卫生作为科研课题,深入担任应急作战任务的部队,探讨官兵执行应急任务期间的心理防御对策。派专家骨干跟踪担任急难险重任务的部队,对数万人进行心理卫生调查,建立了万余份心理健康档案,梳理出心理干扰、心理疏导、心理防护等10余个方面的第一手心理卫生资料。不久,这一成果成为《军事应激的心理学干预》、《军事应激对军人失眠影响的研究》等全军重大课题的参考依据。
去年,某部参加联合作战演练,面对残酷激烈的战斗环境,部分官兵出现了胆怯、失眠等症状。这时,他们派出得力的专家亲临一线,开展心理疏导、心理防护等心理应激工作,有效鼓舞了战斗士气。
2009年8月30日,91医院作为济南军区唯一代表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军心理服务工作座谈会,他们作为重点发言单位介绍了“战时应激训练”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军委和总部首长的充分肯定,称赞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应在全军部队推广。
小刘为何成了“胆小鬼”
去年年底,某炮兵旅班长小李见到指导员就发牢骚,说战士小刘突然成为“胆小鬼”,夜里站岗都害怕,他连续做了多次思想工作也没见效果。
听了情况报告后,指导员带着小李一起从旅卫生队借阅的《心理卫生通讯》上寻找答案。
“不明原因的突然出现惊恐、恐惧和紧张不安,并有剧烈的心跳、胸闷……”这是心理疾病中的急性焦虑症。
“唉呀,原来是心理原因。”小李如梦方醒。
医者,最忌错病下药。思想骨干,不只会察言观色,还要善于把脉心理波动。
跳障碍、越火墙、带队训练、带队赛歌、听倾述、谈理想,一周之后,小刘在“菜单式”的心理行为训练下,胆量越来越大,信心越来越强。
看到小刘活蹦乱跳地回到训练场上,小李感慨地说:“《心理卫生通讯》好像一杯‘心灵鸡汤’,关键时刻就是‘解渴’。”
“思想工作与心理疏导相辅相成的工作局面,源于精神病科几十年如一日地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了部队骨干的带兵能力。”指导员也感触颇深。
上世纪80年代,社会对心理疾病还缺少科学认识,也难于启齿。但该院心理科的专家们在走访基层时发现,心结如得不到及时化解,小疾可能酿成大病,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十分必要。
1986年,全军第一份心理服务刊物《心理卫生通讯》在该院心理科诞生。20多年来,他们坚持每月免费寄往基层连队、驻地社区和乡村,如今已发行了280多期。1989年,科里又开通了心理服务热线,至今从没中断过。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该院有十多个令人自豪的“第一”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1986年,该院在全军首创新兵心理卫生监测,建立以心理科为中心,以军、师(旅)、团、营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四级防治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四项防治措施,筑起了官兵的心理防线。
1989年,该院成立了全军第一个心理咨询室。
1993年,以甘景梨为代表的精神病科3名医生参与编写我国第一部预防学专著《现代疾病预防学》。
1996年,该院编写了全军第一本精神卫生科普读物《军人心理卫生知识200问》。
2000年成立全军和军区第一个“医学心理学专业组”。
2010年9月,建立全军第一支战时心理服务队。
……
不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但人人都需要心理服务。基于这样的共识,认识到肩上的重任,该院追寻“第一”的脚步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