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裹胁的“快”时代向往“慢城”
本该振奋才是,涌上我心头的却是疑惑:大江南北哪个中国大城市不是“慢城”?有时一公里路也要堵上一两个小时,这还不算“慢城”吗?各地冠名“慢城”的楼盘,还少吗?
当然,这两种情形下的“慢城”都不符合国际慢城协会的定义,即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本土的大都市有太多城市病,显然算不上“慢城”。各种借着“慢城”旗号促销的楼盘,只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
应该承认,后工业时代的人类心灵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残酷的竞争、紧张的劳作、快节奏的生活使人身心俱疲,于是才有对“慢生活”的渴望。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内,当一个地方刻意把本地打造成“慢城”时,实际上打造者正渴望行驶在“快”的高速公路上。
前不久,高淳一位县领导表示,今年全县相关39个部门依然有招商任务,招不到项目的一把手要让位,但这些项目必须经得起“最美乡村”这把尺来量(中国网10月6日)。“最美乡村”是受了高淳的友好城市——意大利波利卡市的市长、国际慢城联盟副主席安杰罗·瓦萨罗借“国际慢城”发展“生态游”的指点。原来,所谓“最美乡村”的打造,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招商引资任务;所谓“国际慢城”,不过是吸引游客的噱头而已。
我一直对频现于官方文件和地方官员豪言壮语中的“打造”一词没有好感,因为在这一口号指引下,人生很多美好的憧憬,都被商业化了,甚至被旅游景点化了。到了很多长久以来神往的旅游景区,才明白很多地方都是精心编织的圈套。
这也不能单纯责怪那些醉心于“打造”的人。请到中国很多山区走一走,哪个小集镇不是停留在农业时代的“慢城”?人人都在感叹都市生活之累,但有几个人真愿意到那些偏僻的乡村长期住下来,真正过上“慢”的生活?这,或许正是商业时代在劫难逃的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