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振兴杯特刊
抓普及促提高 深内涵强功能

不断放大技能大赛和示范基地的品牌效应

中共沈阳市委副书记 苏宏章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0-30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前不久,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要求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好上述两个文件精神,特别是着眼于加快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建设一支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促进沈阳工业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沈阳核心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结合“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和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内涵与功效并重,在我市既有的发展优势和经济振兴的成果上,围绕职业培训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大胆探索、率先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协调发展、服务振兴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一、“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和拓展,已成为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作为国家级一类竞赛的“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对青年有着强烈的情感引领和价值启迪,在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技能人才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随着六届“振兴杯”在沈阳成功举办,一个“层级推进、相互衔接、规范运作、广泛参与”的良性竞赛体系已经形成,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以全国大赛的比赛工种为参照,沈阳连续六年每年都举办10个工种以上的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全市各个企业的团组织也以技能比武、技能运动会等形式,组织广大青年职工进行竞赛,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舞台、提供平台。同时,通过表彰进一步激发调动广大青工提高技能、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沈阳青工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沈阳老工业基地加快全面振兴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形依托。2005年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落户沈阳,市委、市政府对基地建设高度重视,通过完善模式、规范管理、创新载体、建立机制,使基地建设一开始就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特别是通过开展“双证”培训项目,选送200名大学生参加数控车工高级技能证书班,40名优秀大学生参加动漫设计师高级技能班,256名优秀企业青工参加本(专)科成人学历班,实现了技能与学历的有机结合,搭建了“高校-示范基地—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新平台。命名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等12家“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站”,形成了“基地办与企业双向互动,各种培训资源和载体充分整合,青工全员参与,各工种全方位覆盖”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五年来,共普训青工5万人次,已有4238人晋升为高级工,1091人晋升为技师,135人晋升为高级技师。

    三、工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成为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在共和国的工业史上创造了200多项第一,现在的装备制造业产品达到90类1万多个品种。在沈阳这块热土上,一大批技术精英的涌现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根由。我们充分发挥沈阳工业文化底蕴深厚的比较优势,坚持把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工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传承和发展沈阳的工业文化。通过开展市民观大赛和“我也来参与”技能实践项目、“技能进社区”活动、“十大技能人才和技能家庭”评选活动,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把每年的9月5日确定为“沈阳青年技工日”,发放“青年技能卡”,开展“关爱技工系列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青年技工,使“技能成才我成功”、“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成为广大青年技工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时尚,推动了工业技能由“生存手段”向“生活方式”、“技能情感”向“文化追求”的转变,进而把工业文化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血脉。

    四、政策措施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沈阳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做好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法规和文件,为做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6所万人规模职业学校的要求,围绕我市支柱产业的需求,已经完成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沈阳市金融学校、沈阳市化学工业学校、沈阳市计算机学校和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等6所万人规模职业学校的建设。按照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服务振兴,辐射全国”的目标,我们还将在政府主导的政策、体制、机制,行业指导的政策体制方面争取实现率先突破,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协调机制,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模式研究,抓住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岗位链和人才培养链,以项目和载体建设为切入点,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全力推动基地建设向高水平迈进,着力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深入落实,为打造高技能人才“中国制造”的品牌作出积极贡献。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