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1月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为了全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上海宣言》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 季明 吴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1-0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10月31日,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起草的《上海宣言》,在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正式发布,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作为参展方共同承诺:“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有过战火,有过纷争,既经历了文明史上最为快速的科技进步和财富积累,又曾遭遇史上破坏性最大、死伤最为惨重的两次世界大战。每一次灾难和危机,都促使人类不断反思,不断从反思中成长。

    从1928年31国代表签署《国际展览公约》到1945年50国代表通过《联合国宪章》再到2010年由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世博会发表《上海宣言》,这一文明薪火相传的历程昭示我们:无论世事沧桑如何变化,只要各民族团结起来,全人类就有勇气和智慧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考验,就有信念和决心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

    承诺:为世界留下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在2005年12月1日获得国际展览局第138次成员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中,有这样一段陈述: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上海世博会闭幕前发表《上海宣言》。这一世纪性的宣言将汇集各国人民在世博会上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注册报告》是一份关于上海世博会整体实施方案的法律文本,也是筹办上海世博会的基础纲领。”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说,“将发表《上海宣言》写入《注册报告》,意味着上海世博会向世界作出了庄严承诺。”

    为更好地完成《上海宣言》的组织工作,上海世博局先期就委托国内专家,对宣言的性质和惯例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并形成10多万字的宣言资料库。

    参与宣言起草工作的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说,作为一种国际文件,宣言可分为意愿性和约束性两类,根据世博会本身性质和实际情况,此次《上海宣言》明确为一份意愿性宣言,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宣言中不出现行动纲领和具体时间表,也不必由全体参展方共同签署。“但是作为一份由世博会主办方起草,由各参展方和所有参与者共同见证并发表的纲领性文件,《上海宣言》在世博会展览展示、文艺活动与系列论坛的思想成果基础之上,体现了各方的共识和愿景。”

    《上海宣言》指出,“在世博会184天的会期里,各具创意的展览展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智慧迭出的论坛研讨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引领城市发展。我们高度认同,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化过程中人、城市与地球家园的关系。我们一致认为,通过创新来建设和谐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思考:寻找“城市时代”的准确定位

    知名学者杜维明说,过去的世博会往往是先进国家向世界展现综合国力的机缘,但近年来世博会不仅突出民族风格,更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上海世博会以都市和生活为主题,这个既宏观又现实的构思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上海世博会波兰馆的展馆内记录着这样一首小诗:“我们走出阴暗的黑夜,跨出油灯摇曳的茅草房,坐上破旧不堪的火车,奔向梦幻中灯光闪烁的大都市。”

    可是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后,诗中所描述的对城市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今已不那么坚定。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天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化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如何客观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关系着《上海宣言》起草的逻辑起点。

    6场主题论坛、上百个世博场馆、2万多场文艺演出,为人类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城市,提供了最为丰富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上海宣言》的起草者们对“城市时代”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而准确:

    ——城市是全球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但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它也是全球性问题的主要受害者,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发展,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水源、垃圾、交通和噪声污染等问题。

    ——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的加速创新发展,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渗透应用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却也在客观上扩大了区域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维护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并促进城市科学发展,成为新的课题。

    ——城市是人的创造,城市更新必须以文化传承为起点和归宿,然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文物破坏、文脉断裂、特色失落、风格趋同等现象,使得解决这一问题显得格外迫切。

    ——城市发展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科技使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城市居民渴望获得更大的空间、更好的住房条件,给城市环境带来更多压力。

    集上千位专家智慧,对于当前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历史转折点上,《上海宣言》作出如下论述:今天,50%%以上的人已经居住在城市,我们的星球进入了城市时代。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带给人类丰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正在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些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突破:首次由三方共同起草世博宣言

    在过往的世博会上,也曾有一些主办方在闭幕前发表宣言,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发表的《上海宣言》,则开创了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起草宣言的先河。

    2008年5月,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确定高峰论坛将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主办,《上海宣言》也将由三方共同起草。2008年10月和2009年11月,三方领导人分别举行工作会议,成立高峰论坛工作秘书处,下设宣言联合起草团队,并初步确定宣言的内容框架。之后,高峰论坛主办三方一直保持热线畅通,召开了数十次电话工作会议,明确各自分工与职责,及时对宣言起草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交流。

    为了形成最初的宣言草案,上海世博会组委会首先指定4位国内权威专家分别拿出宣言起草方案,每位专家的背后都有着五六十人的工作团队作为支撑。综合专家的意见后,产生了10多个宣言版本,工作团队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宣言内容进行修改,经过无数次思想碰撞和头脑风暴,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宣言草案,交付联合国、国际展览局的工作团队进行讨论。

    国际展览局新闻宣传总监布萨说,在讨论过程中,宣言草案以中英法三种文字投影出来,与会专家逐段讨论,字斟句酌。从国际展览局角度来说,特别强调“教育、创新和合作”这3个关键词,而这些精神最终也落实到了《上海宣言》的文本之中。“《上海宣言》是国际展览局首次与世博会主办方合作发布的宣言,我们对这一过程非常满意,这也有利于将本届世博会理念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与《上海宣言》起草工作的周振华研究员说,在城市化问题上,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城市经济发展,而发达国家则更为关注城市中社会各阶层、人群、种族之间的和谐,以及如何更多让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社会自治等问题,通过三方合作机制,融合多方观点,保证了《上海宣言》内容具有更大范围的适用性。“联合国与国际展览局的深度参与,从制度上保障了宣言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同时也扩大了宣言的国际影响力。”

    探索:建设“和谐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海宣言》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对上海世博会各参展方的意见和建议,来源于对世博会场馆理念演绎和文艺演出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上海世博会公众论坛、主题论坛的思想成果总结。事实上,早在世博会开幕之前,工作小组就对全球申报的100多个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进行系统梳理,从中找出面对城市化考验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参与宣言起草工作的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宣言起草过程中,各参展方的价值观高度认同,认为以往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变,人的发展应该得到更多尊重。这一高度认同,也是上海世博会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外,在本届世博会上尽管各个展馆外形各异,展示内容和手段千差万别,但其中都蕴含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自身的和谐理念。

    在此基础上,《上海宣言》提出“和谐城市”的理念,并为其作出定义:“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和谐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和谐城市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有效途径。

    吴建中介绍说,宣言中的“和谐城市”由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三个支柱共同承载,这三个支柱涵盖了上海世博会6个主题论坛所探讨的内容,通过宣言中的7大倡议表现出来:创造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建设智能便捷的信息社会,培育开放共享的多元文化,构筑亲睦友善的宜居社区,促进均衡协调的城乡关系。

    汇智:平等听取意见凝聚世界智慧

    如果单从参与方的数量而言,《上海宣言》应当是已有的达成共识参与方最多、得到认可程度最高的国际文件之一,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三方共同起草,世博会200多个参展方也都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平等地发表了意见,并达成共识。

    10月21日至24日,上海世博局集中征集各参展方总代表对宣言草案内容的书面意见,包括美国、俄罗斯和一些非洲国家在内的10多家参展方都提出了修改意见。26日,宣言起草小组专家会同联合国和国际展览局官员,对总代表们的书面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汲取了其中的精粹,对宣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27日,宣言三方起草小组共同拟定了答复总代表的信函,对他们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进行了说明和回复。

    宣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各方观点集中与协调的产物。宣言起草小组专家吴建中说,“宣言应当是最大公约数”,应当体现合作与让步的精神。参与起草的专家告诉记者,为了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一些在草案阶段提出的极富创意的概念,最终仍不得不加以舍弃,以免因各方理解不同而造成歧义。“因此,尽管宣言全文只有约1600字,但可以说是字斟句酌,充分浓缩了各国各民族在城市问题上的最大共识。”

    如果说,31日的闭幕为上海世博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那么同日发布的《上海宣言》则为这届人类文明的盛会增添了一个惊叹号。在这里,人类再次发挥了预见未来的前瞻性,体现了共克时艰的团结性,以及不断前行的进步性。

    让世界以《上海宣言》为新的起点,为了全人类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新华社上海10月3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