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1月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世博高峰论坛勾勒未来城市理想模样

本报记者 刘世昕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1-0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当今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可相当多的城市却被拥堵、污染、贫困等问题困扰。究竟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加美好?今天,以“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邀请了2000名中外嘉宾,在上海世博园里共同勾勒未来城市的理想模样。

    60多位演讲者中,既有国家政要,也有世界顶级的学者。在他们的眼中,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综合体,而低碳、创新、和谐是造就宜居城市的关键。

    林立的烟囱曾经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标志,但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凸显,低碳似乎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今天的论坛上,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霍安·克洛斯就警告说,气候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他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出现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环境移民”,“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温室气体的减排已是城市的重要议题。他提出,发达国家的城市必须大大减少能耗,首要的是减少私家车交通出行需求,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提供大规模的公共交通,其次是建设能耗低的建筑物。

    在芬兰,已经开始寻找解决之道。芬兰总理玛丽·基维涅米介绍说,为了减少城市对能源的过度消耗,芬兰全国已经开始执行严格的建筑能耗管理措施,要求所有的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并遵循政府已经制定的建筑节能规范。芬兰的目标是,在未来,所有的领域都必须执行严格的能耗管理措施。

    4年前,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尼古拉斯·斯特恩发表了著名的《斯特恩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会抵消全球GDP的增长,而他的解决方案是发展低碳经济。这一观点也使他获得了“低碳经济之父”的称号。在今天的论坛上,他演讲的关键词也是低碳,是为中国城市的低碳道路鼓劲。他说,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向低碳转型绝对是一笔合适的投资,因为在转型后很短的时间内,中国不仅能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更重要的是民众将获得宜居的生存环境。斯特恩说,低碳增长一旦实现,较之以前的增长方式,它具备更好的能源安全性、清洁性和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霍安·克洛斯也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与“提高能效”之间取得平衡,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强调能效,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要培育“减少能源消耗”的文化。

    “生态城市的建设有赖清洁能源比重的不断提升。”德国波茨坦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所科学主任、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罗·卢比亚的观点是,未来的城市应该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但是,他告诫说,目前各国政府对新能源的研发并不重视。如果以每桶石油100美元计算,全世界每天用于购买石油的金额高达84亿美元,但目前全球一项有若干国家参与的新能源开发计划,20年的投入也才20亿欧元。卢比亚说,从这样的数据足以看出,全球的低碳之路还相当漫长。

    除了低碳外,如何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也是论坛演讲者特别关注的话题。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吴良镛说,住房、养老、医疗是目前整个中国城市面临的难题。

    吴良镛说,今天的中国已进入所谓“后单位”时代,因此必须丰富社区的内涵,建设“完整社区”,承担综合功能,解决社会问题。在吴良镛看来,“完整社区”的建设首先是对物质空间的创造性设计,以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但目前很多既有的小区设计教条、考虑不周,留下了至今难以解决的后遗症。此外,“完整社区”的建设更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社区精神与凝聚力的塑造至关重要。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展示环保低碳技术,首次设立城市最佳实践区,这让数以千万计的民众知道,城市有可能变得更加健康,更加安全,城市居民也可以获得更加清洁的空气和水。而此次高峰论坛对未来可持续城市的探讨,让人们更有信心应对城市化过程中日益涌现的挑战。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说,联合国呼吁,所有城市采取以下行动:政府和企业界共同行动起来,发展更清洁的产业,使用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双赢,让所有的城市居民真正受益;推动城市的包容性,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谐共处;为公众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参与城市治理,为所有居民创造友好、负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城乡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本报上海10月3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