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常搞模特比赛但媒体不炒
曹余龙,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大四学生
“卡萨布兰卡的建筑和电影里差不多,满眼都是白色的房子。”今年年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大四学生曹余龙,前往摩洛哥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探亲。他发现,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电影《卡萨布兰卡》的影子,依然回荡在这个城市里。
中国青年报:很多中国人知道卡萨布兰卡都是因为电影《卡萨布兰卡》,那里现在还能看到电影里的风景吗?
曹余龙:首先我要说明一下,卡萨布兰卡是欧洲人对这里的称呼,而它正式的名字叫“达尔贝达”(DarelBeida)。在卡萨布兰卡有家非常知名的“里克的酒吧”,是一名美国外交官在退休后筹资100万美元仿造电影中的场景装修的,很多当地人和外国游客都喜欢去那里。今天,卡萨布兰卡的建筑仍和电影里差不多,满眼都是白色的房子,而“卡萨布兰卡”就是西班牙语“白色房子”的意思。
中国青年报:那说明他们的建筑保存得很好。
曹余龙:是啊,我觉得卡萨布兰卡是座宗教与时尚、古老与现代交融得非常好的城市。这个城市深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当地人一般都会阿拉伯语和法语两种语言。政府工作人员和警察一般还会说一些常用的英语。我曾前往哈桑二世清真寺,那是世界第二大伊斯兰寺院。让我吃惊的是,大殿的天顶是用电脑控制的可移动天窗。
中国青年报:你为什么说卡萨布兰卡是一座时尚的城市呢?
曹余龙:在那里,你能经常看到各类模特比赛,普通民众无论男女参与的热情都很高。很多人说,模特大赛是卡萨布兰卡的一道亮丽风景。我爸爸说,他们工地上的一个当地女工,也去参加过。那里的模特比赛跟中国的选秀有点像,有评委投票、打分等环节,但当地媒体的相关报道却很少,你几乎看不到炒作的情况。而且,他们没有网络和手机投票环节,这也许与当地互联网不太发达、有手机的人不多有关。
中国青年报: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那里繁华吗?
曹余龙:人挺少的,公交车几乎都有座位。火车从进站到发车竟然会停40分钟,到那时,火车上所有的人还会下来喝茶。不过他们的交通工具很发达,无论是前往郊区还是邻近城市,都相当方便。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那里的私家车很少。不过那里的摩托车倒比较多。我感觉他们有一辆摩托车,就像我们有私家车一样,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国联广场是卡萨布兰卡市区的繁华地带,也是现代都市与老城麦地那的交会处。这里大街小巷有很多热闹的集市,卖工艺品的比较多。他们的早市跟我们的很像,卖菜、水果还有衣服,其中衣服以中国做的T恤居多。有一次,我去买打火机,发现中国造的只要1迪拉姆(1迪拉姆大约为1.86元人民币),而欧洲造的要20迪拉姆。你看,从这也能看出“中国制造”的市场地位有待提高。
中国青年报:你和当地人交流过吗?
曹余龙:当然,我在那里认识了一个研究东亚问题的教授。他对中文很感兴趣,有一次他问我“赢”字为什么那么难写,中国人怎么定义它的意思。我解释说:“一个人要想不死(亡),就必须每‘月’挣钱(贝)糊‘口’,这样的人生虽然平凡,但已经是赢家了。”他明白这样的解释比较牵强,但他说,这让他更加觉得中国文化非常有意思。在那次交流中,我无意中发现他使用的字典是已经发黄的中英双语字典,扉页上还有毛主席像,而他说那是他学习汉字的唯一工具。我当时就想:我们对摩洛哥的文化推广工作是不是有点滞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