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1月8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抓“三建” 进“五小” 重联合 强督导

贵州非公团建小处着眼谋大局

本报记者 白皓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1-08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贵州省符合建团条件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2389家,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597864户。今年年初,当这两项统计数字摆在团贵州省委面前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贵州推动非公企业建立团组织是难上加难。因为,省内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数量实在太少,甚至不及一些东部沿海省份的二十分之一。而面对近60万家个体工商户,团组织的工作人员虽然隐约觉得可以做些尝试,但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建立一批新的团组织,又该用怎样的形式服务分布零散的个体商户。

    在团贵州省委副书记马雷眼里,规模以上企业是非公团建的重要对象,而面对“两个全体”的要求,贵州的非公团建,还必须尽早服务于分布零散的更广大的青年,“不满足于2000多家规模企业,放眼60万家小企业、个体户,这是团贵州省委更大的‘野心’!”

    为了寻找准确路径,团贵州省委开展了大规模调研。根据调研情况,8月31日,团贵州省委召开了一次机关干部“诸葛亮会”,会后正式提出了“抓三建、进五小、重联合、强督导”的工作思路:让与团组织联系紧密的志愿者、兼职团干部、“春晖使者”成为贵州非公团建的“领建人”,在牢牢抓住规模企业不放松的同时,重点加强“小服务、小农合、小商贸、小旅游、小作坊”等5类规模较小的非公企业建团工作。

    思路决定出路,贵州非公团建的路子变宽了。截至11月5日,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新建团组织的已有1398家(全年预定目标为1000家),覆盖35岁以下青年74478人,其中团员32774人,提前完成全年预定目标。

    一条旅游小街建了12个团支部

    红军街是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的一条红色旅游小街,距离遵义会议会址、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约5分钟路程。整条小街布满了大大小小108家店铺,规模大一点的茶楼、会所一般都有几十名青年员工,小的商铺只有一两名年轻售货员。随着遵义红色旅游越来越红火,这条汇集了小服务、小商贸、小作坊的旅游街也渐渐成为遵义红色旅游的一张名片。按照团省委的统一安排,2009年7月,这里建起了全省第二家“微笑小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由西部计划志愿者管理小屋。小屋建起来了,工作内容是什么?团红花岗区委书记林黛君说,第一反应是在小屋建立团支部。

    团支部做什么?怎么做?团区委开展了调查研究,把整条街的商户数量、经营性质、经营状况、从业人数、团员青年数目、组织设置、商户需求7个方面的情况全部弄清,同时调查了“游客希望得到什么帮助”。

    调查发现,商户业主最希望有人能辅导孩子的功课,年轻售货员最希望学英语以便向外国客人介绍商品,游客则希望得到一些应急药品以及手机充电服务。

    团红花岗区委带着调查结果,争取到了遵义红色旅游集团的支持,依托“微笑小屋”为活动阵地,建起了小屋团总支,开展了系列活动。

    很快,商户业主的孩子就习惯了放学后到“微笑小屋”写作业,附近的青年也习惯了每周三晚上到“微笑小屋”和大学英语外教聊天,来往的游客远远地也能看到药品架,按需求取用晕车药、创可贴,走累了还能到装饰清新的“微笑小屋”里歇歇脚。

    一时间,红军街的“微笑小屋”成了遵义有名的窗口,到遵义考察旅游的人,都希望到“微笑小屋”看一看,学一学。每个走进“微笑小屋”的人,都会看到醒目的团总支铜牌和带着团徽的志愿者。

    “服务先行,但服务不能是唯一。”当“微笑小屋”的影响越来越大时,林黛君认为,延伸团组织职能、发挥更大功效的时候到了,“团组织还应该主动帮助在红军街打工的青年提升个人能力,帮助经营店铺的青年提高经营能力”。

    依托“微笑小屋”团总支,从今年8月起,团员青年人数较多的锦尚居茶楼、董酒专卖店等5家商户建立了团支部,团员人数在3人以下的商户,采取“联合建团”的方式,按茶叶、红色纪念品、土特产、酒业、餐饮5个领域分别建立了7个团支部。

    令人欣慰的是,依托“微笑小屋”团总支建立的12个新团支部,全部得到了商户的积极支持,红军街大部分商户对建团的态度不是“要我建”,而是“我要建”。

    现在,在团红花岗区委的领导下,小屋的青年志愿者积极帮助团支部对接培训资源,让团员青年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服务礼仪、销售技能、经营管理、商务英语等培训。

    “从以往的‘抓大放小’,到现在非公团建‘进五小’,一下子让团组织找到了更多的年轻人,覆盖面广了,我们的工作效果也更明显了。”林黛君说。

    团组织“身边人”成非公团建新触角

    在贵州,有大约4000名在基层一线服务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研究生支教团青年志愿者,有2100名兼职团干部,还有活跃在全省各地的上千名青年春晖使者。

    马雷对记者说,“抓三建”就是要抓住志愿者、兼职团干部、春晖使者这三类人群,让这7000多名和团组织关系密切的人成为贵州非公团建的“领建人”,与团组织形成合力,推动非公团建工作。

    雷雪峰是贵州省贞丰县双乳峰景区副总经理。自2007年成为团贵州省委“春晖使者”以来,他就一直为家乡争取社会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在非公团建工作中,雷雪峰成为双乳峰景区团支部的“领建人”。在他的推动下,今年8月,有20多名团员青年的双乳峰团支部正式挂牌成立。

    成立后的团支部随即开展了游客联谊、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活动。雷雪峰发现,这些热闹、有趣的活动吸引了许多当地村民参加。特别是在篝火晚会上,当地村民、景区青年和游客手拉手一起跳舞、唱歌,非常开心。

    而在几个月前,当地村民和景区青年手拉手的场景,雷雪峰根本不敢想,因为景区建设占用了当地村民的部分土地,几十户村民经常堵住景区大门口抗议。

    “我们这里的村民都很朴实,和景区的人一起耍,说明他们的心敞开了,有争议的问题就好商量了。”雷雪峰告诉记者,现在,景区和当地村民的关系大大改善,景区80%以上的服务员是村里的青年。景区还帮助村民种植中药,建设了一个药材原料基地,推动村民致富。

    “景区从团支部工作中尝到了甜头,肯定会更加支持团支部的发展。”雷雪峰说。

    团贞丰县委书记钟代刚告诉记者,在县、乡、村,要想使非公团建向更广的范围延伸,仅仅依靠团县委的几名工作人员和乡镇团干部远远不够,三类非公团建“领建人”和团干部形成合力,才能影响到更多青年。

    截至10月27日,在国家级贫困县贞丰县,非公团建已达到59家,其中大学生志愿者和团县委合力筹建30家,兼职团干部和团县委合力建设29家。

    据团贵州省委青工部部长唐生建介绍,在贵州,由“领建人”和团组织形成合力,推动非公组织团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建团的企业也大都从中受益。

    作为遵义市汇川区兼职团委副书记,黎家寨餐厅老板黎明珊在自己的饭店里建起了团支部。团支部通过主打“情感牌”,带动餐厅青年定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助学帮教的志愿服务活动,黎明珊身边聚集起一大批“铁杆员工”。在餐饮业服务员流动频繁的背景下,黎家寨餐厅的服务员大都已经坚持工作了三四年。

    团贵阳市委则着手梳理市青企协会员、市青联委员的数量,使他们成为非公团建“领建人”,团干部与“领建人”、筹建企业配对,共同完成团建工作。

    “团组织的‘身边人’已经成为贵州非公团建的新触角,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以前,非公团建扎扎实实做到3000家。”马雷说。

    团支部让农村青年“形散神不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贵州非公团建要覆盖更广泛的青年,除了抓住城镇非公组织外,还必须做好农村非公组织的工作。

    在贵州农村地区,一部分青年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青年比较分散,以从事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他们大都与农产品企业签订收购协议,但很少有机会参加企业组织的活动、培训,对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外界信息的了解也很少。如何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今年9月,团贵州省委决定,对积极参与非公团建工作的非公经济组织,优先给予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优先提供青年创业就业培训。

    贞丰县北盘江镇副镇长兼团委书记张航告诉记者,提供创业就业培训,能帮助农村青年提高致富的能力;给予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能帮助农村青年迈开创业的第一步;“这都是农村青年最需要而又最匮乏的”。

    以北盘江镇为例,花椒种植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在绵延起伏的大山中,散居着许多种植花椒的青年。为了扶持花椒产业,当地成立了“花椒协会”。现在,“花椒协会”是当地有名的经济组织,但协会现在基本上还是种植大户相互交流的平台,小种植户很少参与。

    “可以依托‘花椒协会’建立一个团支部,把散居在大山中种花椒的青年团结起来发展种植,搞产业经营。”张航说,将团组织的培训资源和小额贷款资源引到大山里,一方面提高青年的种植水平,一方面也能鼓励青年在花椒产销的深加工上做文章,说不定能成就几个青年“花椒大王”。

    张航说,自己正在推动“花椒协会”建立团支部,团支部与各级团组织、花椒收购企业联动,帮助散居在大山里的青年提高增收能力,“农村青年通过组织带着跑,‘形’再散‘神’也不散了”。

    团贵州省委书记陈昌旭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贵州虽然经济较为落后,团建基础却并不差,需要更好地总结经验。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以“做实、做精、做活”为标准,最大限度地聚集青年、服务青年,团省委还将对非公团组织的骨干进行培训,推动他们为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