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网络生活“照”进现实
刘岩每天上网更新微博的动力就是“给同学看”。他原来在某门户网站开设的微博日均访问量是个位数,如今他的校园网微博每天至少被点击20次以上,“就像一个网上校园,每一个网友都是与自己常常见面的同学,在这里开博客,比在谁也不认识你的校外网玩儿更有成就感。”
在中山大学,随着校团委立体化网络引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像刘岩一样的同学在“成就感”的带领下从各式各样的门户网站、社交网站回到了校园网。
“网络大提案”激发学生民智
如果以“成就感”的多少论英雄的话,刘岩那点儿经营微博的小小“成就感”实在算不得什么,而“5D空间”也只是立体化网络引导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城市规划系经济地理专业学生安宁终于做了一件自己在大学期间最有成就感的大事——中大珠海校区某条主干道改建工程。
去年4月,校团委联合学生处、研究生工作部举办的“网络大提案”活动中,安宁制作的《关于放学高峰期珠海校区逸仙大道人流拥挤问题的提案》在学生网络投票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校园十大提案”之一。
这是中山大学自2001年开展学生“校园十大提案”活动以来,首次尝试依靠网络投票评选优秀提案。校团委、学生会还曾尝试通过网络发布、网络征集、网络投票评选中山大学吉祥物。校团委负责同志认为,网络投票方法在收集学生民意、反映学生民智方面效果更佳,“不仅能使学校倾听真实的声音,而且带动了广大学生关心学校发展,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案征集活动中,学生们分别从公共卫生、政务处理等13个方面为校园发展出谋划策。安宁亲历了提案发起人角逐拉票的全过程,有人在饭堂门口张贴大幅的宣传海报,有人在宿舍楼下派发提案传单,还有人干脆在人多的地方摆开桌椅集中拉票。
“我没有‘大规模’拉票,最多就是在QQ群、校园BBS上推介了一下。”安宁的提案主要针对当时逸仙大道人车混杂的安全隐患问题,“汽车、自行车、电动车、行人,还有踩轮滑的,都在主道上走,辅道有条很宽的排水沟,不好走。”
设计功底扎实的他当时对自己提案的实现有个初步的预算,大概要花100多万元,“当时觉得就算评上了‘十大’,也不可能实现,要花那么多钱呢。”
然而,实际情况却大大超出了安宁的估计,他的提案不仅上了“十大”,而且被学校付诸了实践,“听说最后花了学校290万元左右。”据悉,最后由学生网络投票选出的10个提案中有5个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学校为此拨款近400万元。
“QQ团支部”覆盖暂缓就业毕业生
在中山大学校团委办公室的隔壁,有一个特殊的房间。这里其实是校团委副书记陈烯的办公室,却挂着一块与众不同的牌子,上书“暂缓就业学生团员团委”。
陈烯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山大学暂缓就业学生团委的书记,管理这个团委,他只要有一个QQ账号就行,“毕业了的学生不住在学校,有的在外租房,有的回了老家,有的甚至连手机号码都换了,跟他们联系用QQ最方便。”
他介绍,暂缓就业学生团委从2008年9月成立至今,已经为3000余名学生提供了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提供岗位信息、组织各类现场培训、网上技能培训,以及安排学生参加招聘会。
这个特殊的团委在中山大学的每个学院都设立了专门的团支部,聘请了勤工助学的学生参与团支部管理,收集暂缓就业学生的QQ号码,并在QQ群上上传各类就业信息。
财政学专业大四学生陈业群从去年9月开始参与暂缓就业学生团委的管理,一年多来,他亲眼见证了许多“就快顶不住”的学长学姐找到了工作。
化学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小李,因就业期望值过高而没能找到工作,成为暂缓就业团委的一员。不管是学院团支部推荐的招聘信息、求职讲座,还是校团委联系的职业培训,只要有空,他都会来参加。
一次,校团委邀请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董事长专门给暂缓就业毕业生讲课,小李在讲座现场就得到了企业家的赏识,第二周便如愿得到了一份既能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收入又颇丰的满意工作。
“网络团委看上去挺虚的,但如果结合现实、应用得当的话,网络生活‘照’进现实的感觉会更好。”看到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在QQ群里发表感谢的留言,陈烯老师会心一笑。校团委的一项调研显示,大学生的班级观念正在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聚集在网络上,思想表达、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都倾向于通过网络表达。
校园信息QQ群掌握校园动态
登录QQ,校团委负责宣传信息工作的廖老师一阵手忙脚乱。他的账号至少加入了10多个群组,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中山大学团系统信息、小谷围守护天使、康乐公益志愿者等,只要每个群组有人发起一个话题,就足够他忙活一阵了。
网络生活在成为中山大学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后,校团委的工作人员也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中山大学团系统信息群里,六七十名学生信息员齐聚一堂,他们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是校园生活中的积极分子。大多数时候,他们会聊聊各自学院近期有哪些热门活动,聊聊身边的琐事。
但在一些关键时候,比如某个社会重大事件发生后,他们作为“信息员”的使命感就会马上凸显出来。
“会跟身边的同学聊聊,了解他们对事件的看法;会主动打听其他宿舍同学的动向;会根据老师的指导,尽量引导身边的同学正确看待这些事件。”大四学生小邓已经干了两年了,是一名“老信息员”了,他每天都会上团系统信息群,一方面收集有意思的校园活动信息,另一方面看看有没有“任务”下达。
有时候,信息群也需要开会布置工作,廖老师会用飞信通知大家具体时间,分布在各个校区的信息员就能在网上“碰头”了。他们往往会各自提前准备好自家学院近期活动的电子海报,“开会”时冷不丁上传一个JPG图片,请其他信息员“帮忙宣传一下”。
对于廖老师而言,他在这个群组里是活动的发起人,在另一个群组里则成了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这真正是把网络生活“照”进了现实,他通过网络与信息员、支教志愿者、教师志愿者沟通,有时布置工作,有时接受安排,有时交流心得,而所有在网络上沟通的内容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实现,都是为了让现实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