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1月9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调查

70.2%的人期待卫生部门公示用血成本

面对“血荒”,78.7%受访者愿无偿献血,82.7%的人最希望领导干部带头
本报记者 王聪聪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1-09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11月1日,武警合肥指挥学院学员、官兵,在得知合肥市各类型血液纷纷告急的消息后,主动与血液中心联系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图为重庆籍老战士张健在展示献血证,当兵5年他已献了6次血。李博摄(资料图片)

    近期,我国十几个城市相继出现临床用血告急的情况。连日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下,不少地方的“血荒”得到缓解。为避免再次出现“血荒”,我们能做什么?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和民意中国网,对430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面对“血荒”,78.7%的人愿意无偿献血。受访者中,“80后”占62.2%,“70后”占23.5%;62.3%的人曾经献过血。

    “血荒”不是人们爱心变少造成的

    “‘血荒’不是因为人们的爱心变少造成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王琳告诉记者,看到学校鼓励献血的倡议,最近不少同学去献血,可见大家内心并不冷漠。王琳曾献过3次血,但在得知医院输血的价格后,她坦言有些失望:“献血是无偿的,用血却很贵,有时病人还因交不起费用而用不上血。难道血液的维护成本真有那么高吗?”

    在本次调查中,除了7.0%的人认为“献血与我无关”外,很多人与王琳有同感——72.5%的人承认“献血无偿但看病昂贵,反差太大令人心寒”,并且认为这或许就是“血荒”的社会成因。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认为,“血荒”是社会信任危机的一种表现。现在血站、医院对于用血成本等信息不公开,公众心里有疑虑。另外,实行“无偿献血、免费用血”的地方很少,一些人觉得自己献了血,但要输血时还得花钱,手续也很麻烦,所以就等着需要时再说。

    “政府要相应地调整管理思路,才能真正解决‘血荒’问题。”周子君说,血液的检验成本和存储成本等都应公开,消除公众误解。家属无偿用血的手续也应该简化。

    本次调查显示,70.2%的人期待对用血成本和血液流转过程进行公示和监督;69.4%的人希望有关方面切实落实“无偿献血、免费用血”。

    2008年汶川地震后,北京市某网络公司职员邱先生,在看到灾区用血告急的新闻时,下了班就赶到一采血点献血,但工作人员告诉他,血采够了。“当时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去献血,都被拒绝了。为什么不储备起来呢?你看,现在‘血荒’,又没有血应急。”

    “每个血站存量有限,当时存满了就没地儿存了。这反映了血液储备和调剂机制还不够完善。”周子君认为,鼓励大家献血的措施,应该是常态和长效的,从方便献血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比如在医院和社区安排献血点,人们献血就会快捷得多,“还要有更人性化的服务措施,比如献完血给杯牛奶等,都可以温暖献血者的心。”

    调查显示,66.8%的人建议建立献血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团体或个人长期参与;66.7%的人建议建立和完善血液储备和调剂机制。

    69.2%的人认为卫生部门应确保献血安全

    中建润通机电工程公司员工孙延丰,上大学时曾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当记者问起那次的捐献经过时,他说:“如果不是献血时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也不知道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个项目。当时觉得那就是举手之劳。”接到配对成功的通知后,孙延丰的母亲起初不太同意儿子去捐献,她一方面觉得献血对身体不好,另一方面也担心献血的安全问题。孙延丰查了一些资料并耐心解释后,母亲才打消了疑虑。

    “很多人像我母亲一样,对献血知识不太了解。其实献血对自己的造血机能有好处。”孙延丰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要是有一个急需用血的病人就在眼前,他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去帮忙,“只是一些人不了解献血知识,对献血存在很多误解,所以相关的公益性宣传还应再多一些。”

    调查显示,仅8.8%的人“非常了解”献血的相关知识,39.8%的人“比较了解”,多达51.4%的人表示,对献血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同时,63.0%的人对献血安全问题有顾虑。

    为此,69.2%的人认为,卫生部门应确保献血安全,这是专业底线,更是社会底线;61.1%的人认为应该提高公众的献血意识;48.2%的人认为应该让公众充分了解献血知识。

    邱先生表示,要鼓励更多人参与献血,有时还需要有人带动一下。在一次献血过程中,邱先生发现身边有个学生犹豫了很久,但当学生看到邱先生很轻松地献完了血,那学生也跟着献了。

    公众最希望谁带头无偿献血?调查中,“领导干部”成为首选(82.7%),其次是“公务员”(72.1%),排在第三位的是“医护人员”(64.0%)。接下来依次为:党员(62.0%)、军人(31.9%)、大学生(24.0%)、共青团员(23.2%)等。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