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数字青年
数字青年风云榜

“僵尸”智能手机病毒来袭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1-1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11月7日,“手机僵尸病毒”的名词解释出现在百度百科词条上。第二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称,在9月的第一周,全国就发现将近一百万部手机感染“手机僵尸病毒”,感染病毒后的“僵尸手机”以不易被人察觉的方式自动向他人发送短信传播病毒,并暗中扣取用户的手机话费。这些手机数量相加,算起来每天约有200万元话费被“僵尸”吸干。

    这,只是手机病毒近年来的又一次发威。

    最早的手机病毒出现在2000年的西班牙,其威力远远不及今天的“僵尸”,只是向用户发送脏话等垃圾短信,被称为“短信炸弹”。

    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病毒是2004年的“Cabir”蠕虫病毒,通过诺基亚S60系列手机“寄生”,在寻找安装了蓝牙的手机上迅速泛滥。

    2010年是手机病毒大肆泛滥的一年。1月,“钓鱼王”手机病毒在用户安装一些手机游戏后生成诈骗短信窃取银行卡账号和密码;2月,“手机骷髅”病毒,主要针对S603版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超过十万部手机被其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3月,“手机骷髅”的变种“短信海盗”病毒迅速蔓延,让用户话费耗尽,隐私外泄;4月,“同花顺大盗”直接盗窃用户的股票账号;5月,“老千大富翁”大量消耗用户流量并盗取用户隐私;6月,“QQ盗号手”直接偷走用户的QQ账号;7月,专门针对Android平台手机的“安卓短信卧底”不但能窃取短信,还能监控用户的通话记录;8月,伪装成正常的媒体播放器的木马病毒再次侵袭Android手机用户,骗取手机用户的话费余额……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手机病毒统统针对的是智能手机。

    手机病毒的传播和运行,离不开数据传输,离不开支持Java等高级程序写入的手机操作系统,而这些,正是智能手机的特性。

    当智能手机的“梦想照进现实”,却不料成了手机病毒“暗恋”的对象。

    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用户达2.77亿,庞大的手机网民群体对手机病毒的制造者而言,自然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公布的2010年《智能手机用户对手机安全威胁的感知与应对行为》调研结果显示,68.6%的手机用户正面临移动安全威胁。

    《2010中国手机安全市场白皮书》中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底,在中国被截获的手机病毒及恶意软件总数超过1600个,到2010年底手机病毒及恶意软件数将达到2400个。照此趋势发展,中国将在201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安全市场。

    如果时光倒流5~10年,手机“信息安全”主要是指通讯录。但如今的智能手机中,除了各类IM软件、邮箱、游戏账号,还有炒股账号、银行账号等重要信息。手机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第二身份”,一旦遭受病毒入侵,损失可想而知。病毒,已经成了在我国迅速普及的智能手机难以承受之痛。

    推荐理由:

    电影《手机》把手机的隐私性描绘得淋漓尽致。“保护用户隐私”在硝烟弥漫的360和QQ大战中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

    “用户至上”的逻辑在手机病毒泛滥的今天又一次遭遇尴尬。在各类宣传报道中,都是用户如何识别、抵制病毒的“防身术”,手机安全厂商的高调市场份额也只是对“病毒们”的一次次迎来送往。

    用户期待安全保障,自我识别和杀毒软件固然重要,更重的是期待运营商能够为病毒传播设立关卡,进行有效阻截,监管部门能够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对病毒制造者严惩不贷。(贾丽华 实习生 王馨苹)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