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VS马来亚大学辩论队 九年一笑泯恩仇
9年前,处于极佳状态的武汉大学辩论队英姿勃发,志在必得,不料横空杀出了马来亚大学辩论队,折戟沉沙。其后,武汉大学一直没有参与国际辩论赛,默默磨练。9年后的今天,被称为“魔物”的马来亚大学辩论队是众人心中的夺冠“热门”,最终败给了临时换将的“黑马”武汉大学辩论队。
事情像是个轮回,有人将之形容为“华语辩论界最好的励志故事”。
按照赛制,参赛的10支辩论队,按照华裔和非华裔分成两组分别捉对厮杀。武汉大学辩论队所在的A组全部是华裔辩手。决赛中,他们碰到的是“宿敌”——马来亚大学辩论队。9年前,他们就“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展开辩论。武汉大学持反方观点——“金钱不是万恶之源”。在辩题占劣势的情况下,尽管赢得多次掌声,武汉大学最终屈居亚军。
现在,他们又面对面地站在了一起。只不过,一切像颠倒了个儿。9年前,武汉大学辩论队由蒋舸、袁丁、余磊和周玄毅组成。经过3年的磨合,当时他们没有输过任何一场比赛,处于巅峰状态。不料最后却输了。
而今年,因为学历问题,已是研究生的陈铭不能参赛,武汉大学辩论队不得不临时换将。3个队员组队辩论的时间只有20来天。每个队员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彭飞宇年龄最小,反应准确,是一个强大的辩手,但问题是自己没有意识自己的强大。三辩张文逸的声线不太好,紧张时会出现破音,观众对此有所反应,他自己心中也存有疑虑。
相反,马来亚大学辩论队的3个队员一起打比赛3年,固如坚壁,被当地媒体形容为“魔物”。尤其是三辩郑秋桦从初二开始打辩论赛,辩论史长达8年。这次他们成了夺冠的热门。
还有一巧,9年前,周玄毅是四辩,对方四辩是胡渐彪。当年的对手正好都成了总教练。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拥抱,一切尽在不言中。
9年中,虽然不再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但辩论精神一直在武汉大学传承。唇舌烽火辩论赛是校园金秋艺术节持续最长的一个版块,每年都举行,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辩手由此诞生。2003年入学那批被称为“黄金一代”,在湖北地区比赛从无败绩。
前一批陪练后一批,一级一级往下传承,一级一级进行力量的积累。而国际大学华语辩论赛上的“失败”成为大家心里共同的一个结。
9年后,打开这个心结的机会到来了。10月24日,各届老辩论队队员坐着火车或者飞机,自发从北京、上海、长沙、杭州、广州甚至越南向武汉“集结”,来当学弟们的陪练。他们中有的是公务员,有的在经商,有的是新闻记者,全都向各自的单位请假一周。到了武汉,他们见了面,彼此拍拍肩膀,道一声简单的“来了”,就好像昨天还在一起准备辩论赛一样。
这是赴新加坡决赛前的最后一周,大家陷入一种“疯魔”状态,单位打来的电话都不接。查阅资料、斟酌语句、开扩思维、提出刁钻的问题、模仿对手风格,陪练的他们不仅模仿对方的语腔和语调,连表情、手势都是高度“仿真”。从辩手转为执行教练的陈铭感叹说:“他们太给力了!”
9年前,最强的时候遭遇失利,周玄毅有一阵子情绪低落,但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在辩论中发现的乐趣比输掉一场比赛的不快要多得多。”在校任教的周玄毅开设了一门叫做“辩论实践与鉴赏”的公选课:“我们已经不需要向外界证明什么了,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回到和坚持辩论本身的精髓——思辨精神和人文关怀。”
对于很多人担心的辩论已不复当年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夺得国际大专辩论赛(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前身)冠军时之盛,辩论正在大学陨落等问题,周玄毅倒是很乐观:“大学总有人会做些不着边际、不求功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