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夫人没得到自由
作为吉伦特派领袖罗兰的妻子,她不仅是吉伦特派的核心人物,也是法国大革命年代最引人瞩目的沙龙女王。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敢说罗兰夫人不赶潮流。她的沙龙在巴黎声名卓著,革命者是她家的常客。身怀抱负的男人们聚集在她的身边密谋,后来曾让整个法国发抖的罗伯斯庇尔刚到巴黎时,也常在她周围混日子。
大革命能在巴黎街头风行,她算得上功不可没。她和吉伦特派的同事们齐心协力,呼喊着要推翻贵族,限制国王,让平民获得权力。这原本并没有错,让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革命并不满足于在他们划定的界限内止步。革命者不光要获得权力,他们还要独裁。当国王被处死,血腥味弥漫巴黎街头,他们试图拴住自己养大的狗时,才发现它原来是一条狼。
因此,罗兰夫人和她那些真诚的吉伦特派好友,就成了被革命吞噬的革命之子。罗伯斯庇尔已经上台,吉伦特派由革命的推动者变成了革命的绊脚石,他们遭到全城搜捕,有的被投入监狱,折磨至死,有的逃到郊野,自杀身亡。才华横溢、风情万种的罗兰夫人,自然也就只剩下上断头台一条路了。
在这个女人的革命史中,隐约可见几丝粉色。纵观她的一生,人们既能看到革命热情和纯粹理想,也能看到爱情、欲望和背叛。她实践卢梭的教诲——女人不应直接参与政治,而应以家庭主妇的身份辅助丈夫参与政治。罗兰是吉伦特派的首领,但罗兰为吉伦特派发表的纲领或宣言,却多半出自罗兰夫人之手。多年以后,人们还从揭秘的信里得知,她和另一个吉伦特派名人怀有私情。
甚至有人说,她后来之所以与激进的雅各宾派决裂,多半不是出于政治理念的分歧,而是厌恶他们“粗粝冷漠的灵魂”。不过,已经来不及了,革命已经从为平民争取权力,摇身变成纯粹的屠杀。从善良的心里生长起来的革命理论,最后终结于对异己的杀戮清洗。站在反面的吉伦特派土崩瓦解,1893年11月8日,罗兰夫人走上断头台。
吉伦特派政客,后来被许多历史学家称为软弱的人。其中一个理由是,他们同意革命,却不同意杀死国王;还有一个理由是,他们在力量上占据优势,原本有机会结束革命的乱象,但面对已经成为死敌的雅各宾派,却仍不愿意痛下杀手。尽管如此,他们在断头台前的表现,总可以为自己在政治上的软弱挽回些颜面。
据说,许多吉伦特派领袖是高歌着走向刑场的——他们也曾高歌着走向革命。据说,有人把脖子搁到断头台上,还不忘开玩笑说,下一次,要让国民公会通过一个宣言,宣布头颅不可侵犯。而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属罗兰夫人的死刑。
今天,这个过程已经被很多人用浪漫的笔调书写过千百次,不过笔调各不相同,有人觉得她还是个革命者,有人却觉得她已经成了反革命。据说,她从容镇定,面带微笑。当年万人倾倒的沙龙贵妇如今成了被唾弃的罪犯,围观者对她报以怒吼,她却仍然礼貌有加。看到一个一同赴死的囚犯浑身发抖,她还体贴地要求侩子手先杀死他,免得“我的死为你带来更多痛苦”。当侩子手拒绝这个要求时,她就像在沙龙里宣讲革命时一样优雅:你忍心拒绝一个女人最后的要求吗?
吉伦特派流血,象征着革命的刀刃终于伸向革命者自己的脑袋。他们一开始没能设法让变革在适度的界限内进行,后来又没能阻止革命带来的恐惧,最终被狂热时代所抛弃。他们始终没能克服自己理念中的矛盾,既想推进革命,又想遏制革命,却没有意料到,当变革成为革命,所有理性的设计都被冲得粉碎。
吉伦特派最终没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自由,而罗兰夫人,这个被称作“吉伦特派的灵魂”的女人,也始终没能从矛盾的生活中解脱。她追随精神导师卢梭,追求绝对美德,虽然有强烈的欲望,却一直用高尚的道德感克制这种欲望。终其一生,也没得到自由。